立体图像视觉失真和显著计算模型及其图像质量评价应用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2 立体图像质量评价的基础研究 | 第18-30页 |
2.1 人眼视觉系统 | 第18-21页 |
2.1.1 人眼视觉生理学特征 | 第18-19页 |
2.1.2 人眼视觉心理学特征 | 第19-21页 |
2.2 立体图像的失真类型 | 第21-22页 |
2.3 立体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的概述 | 第22-28页 |
2.3.1 主观评价方法研究 | 第22-23页 |
2.3.2 客观评价方法研究 | 第23-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3 基于失真图和显著图的立体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30-55页 |
3.1 失真图计算模型 | 第30-37页 |
3.1.1 基于均方误差的视觉失真计算模型 | 第30-32页 |
3.1.2 可视失真计算模型 | 第32-35页 |
3.1.3 结构失真计算模型 | 第35-37页 |
3.2 显著图计算模型 | 第37-43页 |
3.2.1 频谱分析 | 第37-38页 |
3.2.2 三维视觉注意力计算模型 | 第38-39页 |
3.2.3 中心偏移特性 | 第39-40页 |
3.2.4 前景背景 | 第40-41页 |
3.2.5 立体显著图 | 第41-43页 |
3.3 客观评价方法 | 第43-45页 |
3.3.1 基于失真图的客观评价模型 | 第43-44页 |
3.3.2 基于显著图的客观评价模型 | 第44-45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54页 |
3.4.1 立体图像质量评价准则 | 第45-48页 |
3.4.2 参数设置 | 第48-49页 |
3.4.3 评价模型的性能分析 | 第49-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基于视觉重要性的立体图像评价模型 | 第55-69页 |
4.1 基于频谱和失真分析的立体图像评价模型 | 第55-60页 |
4.1.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4.2 基于视觉感知重要性的立体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60-67页 |
4.2.1 立体显著图模型 | 第60-61页 |
4.2.2 深度显著图 | 第61-62页 |
4.2.3 立体显著图 | 第62页 |
4.2.4 基于感知重要性区域的分类 | 第62-63页 |
4.2.5 客观评价方法 | 第63-64页 |
4.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6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5 基于三维梯度的立体图像评价模型 | 第69-83页 |
5.1 基于三维结构张量的立体图像评价模型 | 第69-75页 |
5.1.1 特征信息的提取 | 第69-71页 |
5.1.2 区域的选取 | 第71-72页 |
5.1.3 三维结构张量模型 | 第72页 |
5.1.4 客观评价方法 | 第72-73页 |
5.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3-75页 |
5.2 基于三维梯度幅度的立体图像评价模型 | 第75-82页 |
5.2.1 立体图像的视差空间图 | 第75页 |
5.2.2 3D 梯度模型 | 第75-78页 |
5.2.3 客观评价方法 | 第78页 |
5.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8-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83-85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83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