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猪论文

副猪嗜血杆菌陕西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副猪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副猪嗜血杆菌病第12-21页
    1.1 前言第12-13页
    1.2 副猪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第13-17页
        1.2.1 菌体形态学第13页
        1.2.2 分离鉴定与培养特性第13-14页
        1.2.3 致病机制第14-15页
        1.2.4 潜在毒力因子第15页
        1.2.5 血清学第15-16页
        1.2.6 分子生物学第16-17页
    1.3 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病学第17页
    1.4 副猪嗜血杆菌病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第17-18页
    1.5 混合感染第18页
    1.6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与防制第18-19页
        1.6.1 抗生素治疗第18-19页
        1.6.2 免疫与疫苗第19页
    1.7 小结第19-21页
第二章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保存第21-29页
    2.1 材料第21-23页
        2.1.1 病料来源第21页
        2.1.2 主要实验仪器第21-22页
        2.1.3 主要试剂第22页
        2.1.4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第22页
        2.1.5 参考菌种第22页
        2.1.6 引物第22-23页
    2.2 方法第23-24页
        2.2.1 临床症状与病理剖检变化第23页
        2.2.2 病原菌的分离第23页
        2.2.3 革兰氏染色镜检第23页
        2.2.4 生化试验第23页
        2.2.5 分离菌株 PCR 检测第23-24页
        2.2.6 分离菌株的保存第24页
    2.3 结果第24-27页
        2.3.1 患病猪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第24-25页
        2.3.2 菌落形态及染色镜检结果第25-26页
        2.3.3 生化试验结果第26页
        2.3.4 分离菌株 PCR 检测结果第26-27页
        2.3.5 分离菌株的保存情况第27页
    2.4 讨论第27-28页
    2.5 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副猪嗜血杆菌陕西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第29-38页
    3.1 材料第29-31页
        3.1.1 主要实验仪器第29页
        3.1.2 主要试剂第29-30页
        3.1.3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第30-31页
        3.1.4 试验菌株第31页
        3.1.5 试验动物第31页
    3.2 方法第31-32页
        3.2.1 分离菌株的复壮第31页
        3.2.2 分离菌株的菌体形态第31页
        3.2.3 分离菌株的培养特性第31页
        3.2.4 分离菌株的存活时间第31页
        3.2.5 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第31-32页
        3.2.6 分离菌株的平板菌落计数第32页
        3.2.7 分离菌株的致病力试验第32页
        3.2.8 分离菌株对 NAD 的依赖性测定第32页
    3.3 结果第32-36页
        3.3.1 分离菌株的菌体形态第32页
        3.3.2 分离菌株的培养特性第32-33页
        3.3.3 分离菌株的存活时间第33页
        3.3.4 分离菌株药敏试验第33-34页
        3.3.5 分离菌株的平板菌落计数第34页
        3.3.6 分离菌株的致病力试验第34页
        3.3.7 分离菌株对 NAD 的依赖性第34-36页
    3.4 讨论第36-37页
        3.4.1 药物敏感性第36页
        3.4.2 致病力第36-37页
        3.4.3 培养特性和 NAD 依赖性第37页
    3.5 小结第37-38页
结论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6页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第46-47页
致谢第47-48页
作者简介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羊IFN-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ORFV活性鉴定
下一篇:秦川牛HGF基因的遗传变异与mRNA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