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页 |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第16-20页 |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 2.1.1 服务型政府 | 第16页 |
| 2.1.2 县级政府 | 第16-17页 |
| 2.1.3 农村综合改革 | 第17页 |
| 2.1.4 政府管理模式 | 第17-18页 |
| 2.2 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8-19页 |
| 2.2.2 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 第3章 德庆县农村综合改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0-28页 |
| 3.1 德庆县情况介绍 | 第20-21页 |
| 3.2 当前德庆县的政府管理现状 | 第21-22页 |
| 3.2.1 县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定位不准 | 第21页 |
| 3.2.2 县政府决策缺乏科学化和民主化 | 第21-22页 |
| 3.2.3 县政府政策执行不力 | 第22页 |
| 3.2.4 县政府人才缺乏 | 第22页 |
| 3.3 当前德庆县农村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 3.4 形成原因分析 | 第24-28页 |
| 第4章 德庆县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28-44页 |
| 4.1 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 4.2 主要目标 | 第29页 |
| 4.3 保障机制 | 第29-30页 |
| 4.4 农村综合改革创新的科学探索 | 第30-44页 |
| 4.4.1 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统筹县域经济发展 | 第30-32页 |
| 4.4.2 明确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范围,制定政策保护措施 | 第32-33页 |
| 4.4.3 明确县域内工业园区位置和范围 | 第33页 |
| 4.4.4 深化用人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管理体制 | 第33-34页 |
| 4.4.5 深化简政强镇改革,进一步科学配置政府管理职能 | 第34-35页 |
| 4.4.6 创新服务机制,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 第35页 |
| 4.4.7 积极实施强镇扩权,进一步扩大镇级社会管理权限 | 第35-36页 |
| 4.4.8 理顺县镇纵向权责关系,进一步减轻镇级政府负担 | 第36-37页 |
| 4.4.9 创建社会公共服务网络,推进城乡服务均等化 | 第37-41页 |
| 4.4.10 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镇级财力保障 | 第41-42页 |
| 4.4.11 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 第42-43页 |
| 4.4.12 打造亮点工程,示范带动农村综合改革 | 第43-44页 |
| 第5章 完善农村综合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44-48页 |
| 5.1 农村综合改革必须与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相并进 | 第44页 |
| 5.2 农村综合改革必须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 第44-45页 |
| 5.3 农村综合改革必须与群众意愿相一致 | 第45页 |
| 5.4 农村综合改革必须与发展经济相促进 | 第45-46页 |
| 5.5 农村综合改革必须与综合措施相组合 | 第46页 |
| 5.6 农村综合改革必须与体制机制相配套 | 第46-47页 |
| 5.7 农村综合改革必须与“一把手”工程相推动 | 第47-48页 |
| 第6章 结束语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