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架设方法论文--悬臂架设、悬臂灌注论文

缆索对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阶段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地震的危害第8-9页
    1.2 在建桥梁的震害问题第9-11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1-12页
第二章 桥梁地震响应分析方法第12-18页
    2.1 动态时程分析方法概述第12-14页
        2.1.1 时程分析方法简介第12页
        2.1.2 时程分析方法的计算方程第12-14页
    2.2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第14-18页
        2.2.1 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第14-15页
        2.2.2 阻尼的输入第15-16页
        2.2.3 地震波的输入第16-18页
第三章 缆索对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阶段的影响分析第18-79页
    3.1 模型的建立第18-21页
        3.1.1 分析模型的选取第18-19页
        3.1.2 边界条件的模拟第19页
        3.1.3 阻尼的输入第19-20页
        3.1.4 地震波输入第20页
        3.1.5 控制截面及方向规定第20-21页
    3.2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第21-23页
    3.3 缆索张拉桥墩影响分析第23-47页
        3.3.1 张拉角度的影响分析第23-32页
        3.3.2 张拉位置的影响分析第32-42页
        3.3.3 张拉效率第42-47页
    3.4 缆索张拉主梁影响分析第47-69页
        3.4.1 张拉角度的影响分析第47-56页
        3.4.2 张拉位置的影响分析第56-64页
        3.4.3 张拉效率第64-69页
    3.5 不同张拉形式的影响分析第69-77页
        3.5.1 横桥向地震影响分析第69-73页
        3.5.2 顺桥向地震影响分析第73-77页
    3.6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四章 工程实例分析第79-90页
    4.1 概述第79-80页
        4.1.1 工程概况第79-80页
        4.1.2 结构动力分析第80页
    4.2 计算模型第80-82页
        4.2.1 计算参数第80页
        4.2.2 模型的建立第80-82页
    4.3 典型施工阶段的减震分析第82-89页
        4.3.1 四分之一悬臂阶段分析第82-84页
        4.3.2 二分之一悬臂阶段分析第84-86页
        4.3.3 最大悬臂阶段分析第86-89页
    4.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结论与展望第90-93页
    结论第90-91页
    展望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4-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RP-混凝土曲轴构件界面粘结机理及分析方法
下一篇:城市化地区县乡公路调整规划绩效研究--以宁波市部分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