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1.2.1 国外关于价值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关于价值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1.3.1 本文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企业价值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 第19-26页 |
2.1 价值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19-21页 |
2.1.1 企业价值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2 企业价值管理的模式 | 第20-21页 |
2.2 价值管理的基本方法 | 第21-25页 |
2.2.1 企业价值的度量指标 | 第21-23页 |
2.2.2 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的分析框架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贵州GQ煤矿的经营现状 | 第26-34页 |
3.1 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现状 | 第26-28页 |
3.1.1 我国煤炭行业现状 | 第26-27页 |
3.1.2 煤炭生产企业的经营特性 | 第27-28页 |
3.2 GQ煤矿概况及组织架构 | 第28-29页 |
3.3 GQ煤矿作业划分及作业描述 | 第29-33页 |
3.3.1 前期作业 | 第30页 |
3.3.2 基本生产作业 | 第30-32页 |
3.3.3 辅助生产作业 | 第32-33页 |
3.3.4 附加作业与后期作业 | 第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GQ煤矿价值分析 | 第34-49页 |
4.1 GQ煤矿价值总体分析 | 第34-36页 |
4.1.1 煤炭生产企业价值的含义 | 第34页 |
4.1.2 GQ煤矿的价值定位 | 第34页 |
4.1.3 GQ煤矿的价值特性 | 第34-36页 |
4.2 GQ煤矿各作业价值的分析 | 第36-44页 |
4.2.1 GQ煤矿前期建设作业价值分析 | 第36-37页 |
4.2.2 GQ煤矿掘进作业价值分析 | 第37-38页 |
4.2.3 GQ煤矿回采作业价值分析 | 第38-39页 |
4.2.4 GQ煤矿运输作业价值分析 | 第39-40页 |
4.2.5 GQ煤矿洗选作业价值分析 | 第40-41页 |
4.2.6 GQ煤矿销售作业价值分析 | 第41-42页 |
4.2.7 GQ煤矿辅助作业价值分析 | 第42-43页 |
4.2.8 GQ煤矿附加作业和后期恢复作业价值分析 | 第43-44页 |
4.3 GQ煤矿价值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44-46页 |
4.3.1 敏感性分析的方法 | 第44页 |
4.3.2 GQ煤矿价值驱动因素敏感度分析 | 第44-46页 |
4.4 GQ煤矿价值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在GQ煤矿实施价值管理 | 第49-66页 |
5.1 GQ煤矿价值管理文化理念的培育 | 第50页 |
5.2 GQ煤矿价值管理目标体系 | 第50-52页 |
5.2.1 价值管理目标体系的具体界定 | 第51页 |
5.2.2 GQ煤矿的价值管理目标体系 | 第51-52页 |
5.3 GQ煤矿的价值规划 | 第52-54页 |
5.3.1 GQ煤矿前期设计中的价值规划 | 第52-53页 |
5.3.2 GQ煤矿生产运营中的价值规划 | 第53页 |
5.3.3 GQ煤矿安全建设的价值规划 | 第53-54页 |
5.4 价值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实施流程 | 第54-56页 |
5.5 GQ煤矿价值预算体系 | 第56-60页 |
5.5.1 价值创造指标体系 | 第56-59页 |
5.5.2 编制和执行GQ煤矿价值预算 | 第59-60页 |
5.6 GQ煤矿价值管理的过程控制体系 | 第60-62页 |
5.6.1 构建GQ煤矿价值管理控制系统 | 第60页 |
5.6.2 价值管理过程控制机制 | 第60-62页 |
5.7 GQ煤矿价值报告 | 第62-63页 |
5.7.1 价值报告的具体含义 | 第62页 |
5.7.2 GQ煤矿价值管理报告体系的内容 | 第62-63页 |
5.8 GQ煤矿价值管理的考核与激励 | 第63-65页 |
5.8.1 GQ煤矿价值管理的考核 | 第63-64页 |
5.8.2 基于EVA的价值创造激励机制构想 | 第64-65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6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