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光伏系统的小型实用化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光伏发电应用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光伏发电系统概述 | 第16-19页 |
1.3.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 | 第16-17页 |
1.3.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类型 | 第17-19页 |
1.4 光伏发电与其他发电方式比较 | 第19-21页 |
1.5 本课题背景、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光伏组件特性及安装方法 | 第22-37页 |
2.1 光伏组件基本原理、输出特性 | 第22-24页 |
2.1.1 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2.1.2 光伏发电电池的分类 | 第23-24页 |
2.1.3 光伏组件的参数和输出特性 | 第24页 |
2.2 光照强度、温度对光伏组件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 最大功率点的跟踪方法 | 第25-31页 |
2.3.1 恒压跟踪方法 | 第26-27页 |
2.3.2 扰动观察法 | 第27-28页 |
2.3.3 增量电导法 | 第28-30页 |
2.3.4 纹波扰动法 | 第30页 |
2.3.5 功率计算法 | 第30页 |
2.3.6 电流寻优法 | 第30-31页 |
2.3.7 模糊逻辑控制法 | 第31页 |
2.3.8 其他 MPPT 方法 | 第31页 |
2.4 光伏组件安装角度的确定原则 | 第31-35页 |
2.4.1 光伏组件太阳能跟踪控制方法 | 第31-33页 |
2.4.2 光伏组件安装角度计算 | 第33-35页 |
2.5 光伏组件的选用原则和串并联方式 | 第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光伏并网系统的设计及验证 | 第37-58页 |
3.1 并网发电方式的选择 | 第37-38页 |
3.2 接入电网方案选择 | 第38-40页 |
3.3 并网逆变器的选择 | 第40-45页 |
3.3.1 电网对逆变器的要求 | 第40-41页 |
3.3.2 用户对逆变器的要求 | 第41页 |
3.3.3 光伏阵列对逆变器的要求 | 第41页 |
3.3.4 并网逆变器主要指标 | 第41-43页 |
3.3.5 并网逆变器的安装和连接 | 第43-44页 |
3.3.6 并网逆变器的运行 | 第44-45页 |
3.4 孤岛效应的研究与验证 | 第45-52页 |
3.4.1 孤岛效应 | 第46页 |
3.4.2 孤岛效应检测原理 | 第46-48页 |
3.4.3 孤岛效应保护的验证 | 第48-52页 |
3.5 电网电压波动研究及验证 | 第52-57页 |
3.5.1 电网电压波动检测原理 | 第52-54页 |
3.5.2 电网工作电压保护验证 | 第54-57页 |
3.5.3 电网工作频率保护验证 | 第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中原地区光伏系统的安装 | 第58-65页 |
4.1 中原地区太阳能发电系统区域规划 | 第58-60页 |
4.2 中原地区光伏阵列安装角的确定 | 第60-61页 |
4.3 光伏阵列支架 | 第61-62页 |
4.4 系统的防雷保护 | 第62-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系统的运行与实用化分析 | 第65-71页 |
5.1 系统监控装置和软件 | 第65-67页 |
5.2 系统运行效果 | 第67-69页 |
5.3 光伏系统实用化分析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页 |
6.2 后续工作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