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广汉保保节的再建构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图表目录 | 第12-13页 |
绪论 | 第13-17页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0.2 文献梳理 | 第13-15页 |
0.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15-16页 |
0.4 研究困境及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 广汉及拟亲属关系概述 | 第17-21页 |
1.1 保保节的生成环境——广汉 | 第17-18页 |
1.1.1 广汉的自然环境 | 第17页 |
1.1.2 广汉的经济环境 | 第17页 |
1.1.3 广汉的人文社会环境 | 第17-18页 |
1.2 保保节的本质关系——拟亲属关系 | 第18-21页 |
1.2.1 拟亲属关系的概念及分类 | 第18页 |
1.2.2 拟亲属关系的一般形式 | 第18-19页 |
1.2.3 拟亲属关系的变迁 | 第19-21页 |
2 保保节的发源说与特征 | 第21-30页 |
2.1 保保节的起源 | 第21-22页 |
2.1.1 传说故事说 | 第21页 |
2.1.2 民俗演变说 | 第21-22页 |
2.2 保保节的主要特征 | 第22-30页 |
2.2.1 节日性 | 第22页 |
2.2.2 陌生性 | 第22-26页 |
2.2.3 强制性 | 第26-28页 |
2.2.4 娱乐性 | 第28-30页 |
3 保保节的式微与再建构 | 第30-47页 |
3.1 保保节的衰落与复兴 | 第30-32页 |
3.1.1 保保节的衰落 | 第30-31页 |
3.1.2 保保节的复兴与现状 | 第31-32页 |
3.2 保保节复兴的深层原因 | 第32-38页 |
3.2.1 政府的大力扶持 | 第33-34页 |
3.2.2 开放的社会环境 | 第34-35页 |
3.2.3 保育习俗的传承 | 第35-37页 |
3.2.4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动 | 第37-38页 |
3.3 保保节象征意义的再建构 | 第38-42页 |
3.3.1 十二棵柏树——祈祷健康长寿 | 第38-40页 |
3.3.2 强戴猪儿帽——建立联系 | 第40-42页 |
3.3.3 命名——确定孩子新的社会身份 | 第42页 |
3.4 保保节再建构的影响 | 第42-47页 |
3.4.1 增强广汉文化资本 | 第42-43页 |
3.4.2 促进广汉经济发展 | 第43页 |
3.4.3 扩大民众交际网络 | 第43-44页 |
3.4.4 不法分子的利用 | 第44-45页 |
3.4.5 职业拉手的出现 | 第45-47页 |
4 保保节的传承和保护 | 第47-52页 |
4.1 保保节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7-49页 |
4.1.1 人际关系趋于理性化 | 第47-48页 |
4.1.2 信任危机凸显 | 第48页 |
4.1.3 社会基本道德缺失 | 第48-49页 |
4.2 保保节的传承 | 第49-52页 |
4.2.1 政府的正确引导 | 第49-50页 |
4.2.2 民众的文化自觉性 | 第50页 |
4.2.3 现代契约的重要性 | 第50-52页 |
结束语:反思重构保保节的现实意义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