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保存的可呈现性风险检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数字保存的可呈现性方面 | 第10-11页 |
1.2.2 数字保存的可呈现性风险类型方面 | 第11-12页 |
1.2.3 数字保存的可呈现性风险型元数据方面 | 第12-14页 |
1.2.4 数字保存的可呈现性风险检测方面 | 第14页 |
1.2.5 国内外研究趋势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数字保存的可呈现性定义及其风险类型 | 第17-20页 |
2.1 可呈现性的定义 | 第17-18页 |
2.2 可呈现性的风险类型 | 第18-20页 |
3 数字保存的可呈现性风险型元数据 | 第20-35页 |
3.1 数字对象方面的可呈现性风险元数据 | 第20-31页 |
3.2 保存事件方面的可呈现性风险元数据 | 第31-33页 |
3.3 保存政策方面的可呈现性风险元数据 | 第33-35页 |
4 实验 | 第35-43页 |
4.1 数据采集 | 第35页 |
4.2 检测代码编制 | 第35-3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6-42页 |
4.3.1 零维度风险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4.3.2 一维度风险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4.3.3 二维度风险检测结果 | 第39-41页 |
4.3.4 三维度风险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5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