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过失犯的客观归责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三节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过失犯理论与客观归责理论概述 | 第12-20页 |
第一节 传统过失犯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 第12-15页 |
一 德日刑法过失犯理论的变迁 | 第12-14页 |
二 我国刑法过失犯理论的发展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客观归责理论的体系内容 | 第15-20页 |
一 客观归责理论的核心概念要素 | 第15-17页 |
二 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规则 | 第17-20页 |
第二章 过失犯引入客观归责理论的必要性 | 第20-27页 |
第一节 完善传统过失犯理论的需求 | 第20-23页 |
一 传统过失犯理论的不足 | 第20-21页 |
二 客观归责理论的理论价值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司法实践发展的需要 | 第23-27页 |
一 过失犯罪司法认定中的问题 | 第23-25页 |
二 客观归责理论的实践价值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过失犯的客观归责路径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区分事实归因与结果归责 | 第27-29页 |
一 事实归因 | 第27-28页 |
二 结果归责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过失实行行为定型化 | 第29-32页 |
一 危险制造揭示过失实行行为的实质 | 第29-30页 |
二 具体的辅助判断标准 | 第30-32页 |
第三节 结果归责规范化 | 第32-35页 |
一 注意规范的保护目的 | 第32-33页 |
二 合义务替代行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过失犯的客观归责相关争议问题 | 第35-44页 |
第一节 危险升高理论与罪疑唯轻原则 | 第35-38页 |
一 危险升高理论面临的质疑 | 第35-36页 |
二 危险升高理论的辨析 | 第36-38页 |
第二节 行为人的特别认知与归责的客观性 | 第38-41页 |
一 行为人的特别认知引发的争议 | 第38-39页 |
二 客观归责之客观性探析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危险接受与被害人自我答责 | 第41-44页 |
一 危险接受的理论界定 | 第41-42页 |
二 被害人自我答责之合理性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