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PPCPs的定义及来源 | 第11-12页 |
1.2 磺胺类抗生素概述 | 第12-13页 |
1.2.1 环境中磺胺二甲基嘧啶的来源与检出 | 第12-13页 |
1.2.2 磺胺二甲基嘧啶的危害 | 第13页 |
1.3 磺胺类药物去除的方法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3.1 生物法 | 第14-15页 |
1.3.2 物理法 | 第15-16页 |
1.3.3 高级氧化法 | 第16-18页 |
1.4 电化学氧化法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5 目前针对磺胺二甲嘧啶及降解产物的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6.1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2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23-30页 |
2.1 试验装置 | 第23-24页 |
2.2 主要仪器、试剂和材料 | 第24页 |
2.3 因素分析溶液配制 | 第24-26页 |
2.3.1 SMZ母液配制 | 第24-25页 |
2.3.2 SMZ使用液配制 | 第25-26页 |
2.4 质谱分析使用液配制 | 第26-27页 |
2.4.1 标准母液配制 | 第26-27页 |
2.4.2 标准使用液配制 | 第27页 |
2.4.3 含亚硝酸盐使用液配制 | 第27页 |
2.5 物质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2.5.1 常规项测量方法 | 第27页 |
2.5.2 SMZ测量方法 | 第27-28页 |
2.5.3 中间产物的富集 | 第28页 |
2.5.4 SMZ及中间产物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6 亚硝酸钠对产物影响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2.7 EE/O计算方法 | 第29页 |
2.8 水样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第3章 电化学氧化影响因素试验 | 第30-45页 |
3.1 反应速率模型 | 第30-31页 |
3.2 电流密度对SMZ去除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 初始浓度对SMZ去除的影响 | 第33-35页 |
3.4 pH对SMZ去除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 电极间距对SMZ去除的影响 | 第36-37页 |
3.6 电解质浓度对SMZ去除的影响 | 第37-39页 |
3.7 水中离子对SMZ去除的影响 | 第39-41页 |
3.8 SMZ去除机制分析 | 第41页 |
3.9 实验室配水与实际污水去除率以及能耗比较 | 第41-42页 |
3.10 污水中悬浮物对SMZ去除的影响 | 第42-44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SMZ降解产物及生成途径分析 | 第45-72页 |
4.1 产物种类及其在质谱中的裂解途径分析 | 第45-64页 |
4.1.1 磺胺二甲基嘧啶的结构及其在质谱中的裂解途径 | 第46-48页 |
4.1.2 物质m/z=124.087(T1)的鉴定及质谱分析 | 第48-49页 |
4.1.3 物质m/z=214.091(T2)的鉴定及质谱分析 | 第49-50页 |
4.1.4 物质m/z=213.114(T3)的鉴定及质谱分析 | 第50-52页 |
4.1.5 物质m/z=216.114(T4)的鉴定及质谱分析 | 第52-53页 |
4.1.6 物质m/z=324.230(T5)的鉴定及质谱分析 | 第53-55页 |
4.1.7 物质m/z=280.076(T6)的鉴定及质谱分析 | 第55-56页 |
4.1.8 物质m/z=309.063(T7)的鉴定及质谱分析 | 第56-57页 |
4.1.9 物质m/z=293.070(T8)的鉴定及质谱分析 | 第57-58页 |
4.1.10 物质m/z=294.055(T9)的鉴定及质谱分析 | 第58-60页 |
4.1.11 物质m/z=305.155(T10)的鉴定及质谱分析 | 第60-61页 |
4.1.12 物质m/z=553.143(T11)的鉴定及质谱分析 | 第61-62页 |
4.1.13 物质m/z=569.138(T12)的鉴定及质谱分析 | 第62-64页 |
4.2 反应途径分析 | 第64-70页 |
4.2.1 T5的生成途径分析 | 第64-66页 |
4.2.2 T12的生成途径分析 | 第66-67页 |
4.2.3 T2、T3、T4的生成途径分析 | 第67-68页 |
4.2.4 其它产物生成路径分析 | 第68-7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