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综述一 主要肠道病原菌研究进展 | 第12-28页 |
1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1 ETEC的特征和分布 | 第13页 |
1.2 流行病学特征 | 第13-14页 |
1.3 致病机制 | 第14-16页 |
1.3.1 黏附素 | 第14-15页 |
1.3.2 肠毒素 | 第15-16页 |
1.4 防治措施 | 第16-17页 |
1.4.1 一般治疗 | 第16-17页 |
1.4.2 疫苗预防 | 第17页 |
1.5 前景展望 | 第17页 |
2 肠炎沙门菌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2.1 肠炎沙门菌的特征 | 第18页 |
2.2 流行病学特征 | 第18页 |
2.3 致病机制 | 第18-20页 |
2.3.1 毒力质粒 | 第18-19页 |
2.3.2 黏附素 | 第19页 |
2.3.3 脂多糖 | 第19-20页 |
2.3.4 Ⅲ型分泌系统 | 第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8页 |
综述二 细胞膜脂筏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1. 脂筏的组成 | 第28-29页 |
2. 生物学功能 | 第29页 |
3. 在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2-53页 |
研究一、MβCD去除细胞膜胆固醇对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分析 | 第33-41页 |
摘要 | 第33页 |
Abstract | 第33-34页 |
引言 | 第34页 |
1. 材料 | 第34-35页 |
1.1 细胞系 | 第34页 |
1.2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 第34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4-35页 |
2 方法 | 第35-36页 |
2.1 细胞培养及计数 | 第35页 |
2.2 不同浓度MβCD处理对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分析 | 第35页 |
2.3 不同MβCD处理时间对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分析 | 第35页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35-36页 |
3 结果 | 第36-38页 |
3.1 MβCD去除膜胆固醇最佳作用浓度的选择 | 第36-37页 |
3.2 MβCD去除膜胆固醇最佳作用时间的选择 | 第37-38页 |
4 讨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研究二、胆固醇在肠道病原菌黏附、侵袭肠上皮细胞中作用的研究 | 第41-53页 |
摘要 | 第41页 |
Abstract | 第41-42页 |
引言 | 第42页 |
1 材料 | 第42-43页 |
1.1 菌株和细胞系 | 第42页 |
1.2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2 方法 | 第43-45页 |
2.1 细胞培养及计数 | 第43页 |
2.2 细胞膜胆固醇的去除以及外源性胆固醇的添加 | 第43页 |
2.3 Caco-2细胞黏附试验 | 第43-44页 |
2.4 Caco-2细胞侵袭试验 | 第44页 |
2.5 IPEC-J2细胞黏附试验 | 第44页 |
2.6 IPEC-J2细胞侵袭试验 | 第44页 |
2.7 统计学处理 | 第44-45页 |
3 结果 | 第45-48页 |
3.1 Caco-2细胞黏附试验 | 第45-46页 |
3.2 Caco-2细胞侵袭试验 | 第46页 |
3.3 IPEC-J2细胞黏附试验 | 第46-47页 |
3.4 IPEC-J2细胞侵袭试验 | 第47-48页 |
4 讨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全文小结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