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士钊联邦宪政思想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2 联邦宪政思想及章士钊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相关背景介绍 | 第12-18页 |
2.1 章士钊生平简介 | 第12-13页 |
2.2 联邦制思想的引入与联省自治的兴起 | 第13-18页 |
2.2.1 联邦制的起源 | 第13-14页 |
2.2.2 当时联邦论者的各家观点 | 第14-15页 |
2.2.3 联省自治思潮的兴起 | 第15-18页 |
第3章 章士钊联邦宪政思想核心内容 | 第18-32页 |
3.1 厘清联邦的学理概念 | 第18-22页 |
3.1.1 联邦、邦联与单一制的定义 | 第18-19页 |
3.1.2. 联邦与分权 | 第19-20页 |
3.1.3 联邦之名与联邦之实 | 第20-22页 |
3.2 反驳反联邦论者的观点 | 第22-27页 |
3.2.1 组织联邦,邦不必先存于国 | 第22-23页 |
3.2.2 邦非国家 | 第23-24页 |
3.2.3 单一制转化为联邦并无不合理之处 | 第24-25页 |
3.2.4 调和联邦论 | 第25-26页 |
3.2.5 中国建立联邦制不同于英美 | 第26-27页 |
3.3 联邦的设置 | 第27-30页 |
3.3.1 实现第三次革命建省为邦 | 第27-28页 |
3.3.2 联邦与地方权力划分 | 第28-29页 |
3.3.3 行政分权与立法集权 | 第29页 |
3.3.4 宪法由联邦设定 | 第29-30页 |
3.4 实现联邦的条件 | 第30-32页 |
3.4.1 革命只是一种排除障碍的手段 | 第30页 |
3.4.2 舆论决定联邦制的改革成功与否 | 第30-32页 |
第4章 章士钊联邦宪政思想的发展变化 | 第32-34页 |
4.1 积极的联邦主义者 | 第32页 |
4.2 消极的联邦主义者 | 第32-34页 |
第5章 章士钊联邦宪政思想的学理渊源 | 第34-36页 |
5.1 中学渊源 | 第34-35页 |
5.2 西学渊源 | 第35-36页 |
第6章 章士钊与中国近代联邦思潮的发展及其实践 | 第36-38页 |
6.1 联邦思潮促成联省自治运动 | 第36-37页 |
6.2 联省自治未能发展成联邦制 | 第37-38页 |
第7章 章士钊联邦宪政思想的历史启示 | 第38-42页 |
7.1 联邦主义在中国失败的原因 | 第38-40页 |
7.1.1 重工具价值轻具体国情 | 第38-39页 |
7.1.2 未能通过革命解决军阀割据 | 第39页 |
7.1.3 主体局限于知识分子群体 | 第39-40页 |
7.2 联邦思潮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 第40-42页 |
7.2.1 反对君主专制推翻封建制度 | 第40页 |
7.2.2 对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启迪 | 第40-41页 |
7.2.3 推进民主政治进程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