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西安明城区城市空间界面类型化基础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23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2-14页
        1.1.1 时代背景第12页
        1.1.2 学科背景第12-13页
        1.1.3 城市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17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4-16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7-20页
    1.4 研究的方法第20-21页
        1.4.1 文献查阅第20页
        1.4.2 实地调研第20页
        1.4.3 归纳分析第20-21页
        1.4.4 演绎分析第21页
    1.5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第21-23页
        1.5.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5.2 研究框架第22-23页
2 城市空间界面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第23-53页
    2.1 城市空间界面的特性第23-26页
        2.1.1 城市空间界面的动态性第23-24页
        2.1.2 城市空间界面的场所性第24页
        2.1.3 城市空间界面的可识别性第24-25页
        2.1.4 城市空间界面的秩序性第25页
        2.1.5 城市空间界面的渗透性第25-26页
    2.2 城市空间界面的中西方发展对比第26-31页
        2.2.1 城市形态结构对比第26-28页
        2.2.2 哲学与价值观对比第28-29页
        2.2.3 建筑形式对比第29-31页
    2.3 城市空间界面的相关理论第31-48页
        2.3.1 城市空间界面的理论基础第31-41页
        2.3.2 类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1-48页
    2.4 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框架第48-53页
        2.4.1 城市空间界面的分类第49-50页
        2.4.2 时间维度下的城市空间界面类型第50-51页
        2.4.3 社会维度下的城市空间界面类型第51页
        2.4.4 认知维度下的城市空间界面类型第51-52页
        2.4.5 形态维度下的城市空间界面类型第52-53页
3 时间维度下的西安明城区城市空间界面类型第53-74页
    3.1 城市空间界面的形成与变化第53-59页
        3.1.1 历时与共时的概念第54-55页
        3.1.2 历史城市城市空间界面历时性研究的意义第55-56页
        3.1.3 历史城市中城市空间界面形成的相关因素第56-59页
    3.2 西安明城区城市空间界面的形成第59-63页
    3.3 突变的城市空间界面演进类型第63-66页
        3.3.1 清代“满城”第63-64页
        3.3.2 民国时期的新市区第64-66页
        3.3.3 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大院第66页
    3.4 渐进的城市空间界面演进类型第66-71页
        3.4.1 形态方面第67-69页
        3.4.2 视觉方面第69-70页
        3.4.3 认知方面第70-71页
        3.4.4 社会方面第71页
    3.5 稳定的城市空间界面演进类型第71-73页
        3.5.1 形态稳定的城市空间界面演进类型第72页
        3.5.2 活动稳定的城市空间界面演进类型第72页
        3.5.3 意象稳定的城市空间界面演进类型第72-73页
    3.6 小结第73-74页
4 社会维度下的西安明城区城市空间界面类型第74-93页
    4.1 城市空间界面的社会功能第74-77页
        4.1.1 基本功能第74-76页
        4.1.2 延伸功能第76-77页
    4.2 城市空间界面与人的活动第77-81页
        4.2.1 活动分类第77-78页
        4.2.2 活动位置第78-79页
        4.2.3 活动类型、内容和强度第79-81页
    4.3 城市空间界面的安全性第81-84页
        4.3.1 交通第81-82页
        4.3.2 犯罪第82-84页
    4.4 城市空间界面的隔离性第84-86页
        4.4.1 “俱乐部化”的城市空间界面第84-85页
        4.4.2 “橱窗化”的城市空间界面第85页
        4.4.3 缺乏对残障人士关怀的城市空间界面第85-86页
        4.4.4 可达性较差的城市空间界面第86页
    4.5 城市空间界面的领域性第86-89页
        4.5.1 领域的类型第86-87页
        4.5.2 界面影响下领域的转换第87-89页
    4.6 城市空间界面的公共性形式类型第89-91页
        4.6.1 复杂性第89-91页
        4.6.2 私密性第91页
        4.6.3 关联性第91页
    4.7 小结第91-93页
5 认知维度下的西安明城区城市空间界面类型第93-136页
    5.1 城市空间界面的视觉要素第94-101页
        5.1.1 尺度第94-98页
        5.1.2 材料第98-100页
        5.1.3 虚实第100-101页
    5.2 城市空间界面视觉要素的关联第101-111页
        5.2.1 立第101-108页
        5.2.2 破第108-110页
        5.2.3 突第110页
        5.2.4 隐第110-111页
    5.3 城市空间界面变化第111-115页
        5.3.1 昼夜周期变化第111-114页
        5.3.2 季节周期变化第114-115页
    5.4 城市空间界面的场所感第115-118页
        5.4.1 全球化的城市空间界面第117页
        5.4.2 大众化的城市空间界面第117页
        5.4.3 地域性缺失的城市空间界面第117-118页
    5.5 城市空间界面的意象性第118-129页
        5.5.1 有效的意象第118页
        5.5.2 路径型城市空间界面第118-122页
        5.5.3 边界型城市空间界面第122-123页
        5.5.4 区域性城市空间界面第123-125页
        5.5.5 节点型城市空间界面第125-126页
        5.5.6 地标型城市空间界面第126-129页
    5.6 城市空间界面的历史性第129-134页
        5.6.1 宏观层面城市空间界面的原型类型第129-131页
        5.6.2 中观层面城市空间界面的原型类型第131-133页
        5.6.3 微观层面城市空间界面的原型类型第133页
        5.6.4 城市空间界面的真实性第133-134页
    5.7 小结第134-136页
6 形态维度下的西安明城区城市空间界面类型第136-161页
    6.1 宏观层面第136-145页
        6.1.1 城市肌理的研究第136-138页
        6.1.2 城市空间界面的长度分类第138-142页
        6.1.3 城市空间界面的高度分类第142-143页
        6.1.4 城市空间界面的连通性第143-145页
    6.2 中观层面第145-151页
        6.2.1 城市空间界面节点的组合类型第145-148页
        6.2.2 城市空间界面的层次性第148-151页
    6.3 微观层面第151-160页
        6.3.1 城市空间界面的过渡性第151-157页
        6.3.2 城市空间界面的连接形式第157-160页
    6.4 小结第160-161页
7 结语第161-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1页
图纸目录第171-177页
致谢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元中都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下一篇:历史街区慢行交通系统路网与设施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