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1 果园生草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1.1 果园生草的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1.1.2 果园生草的作用 | 第15页 |
1.1.3 果园生草草种的选择 | 第15页 |
1.1.4 果园生草刈割后残体的降解 | 第15-16页 |
1.2 堆肥技术研究 | 第16-20页 |
1.2.1 堆肥的概念及原理 | 第16页 |
1.2.2 堆肥影响因素研究 | 第16-20页 |
1.3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不同质量比的鸡粪和白三叶堆肥过程研究 | 第23-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3-24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4页 |
2.1.3 样品采集 | 第24页 |
2.1.4 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1.5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2.2.1 不同质量比鸡粪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 第24-25页 |
2.2.2 不同质量比鸡粪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pH的变化 | 第25页 |
2.2.3 不同质量比鸡粪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 | 第25-26页 |
2.2.4 不同质量比鸡粪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第26页 |
2.2.5 不同质量比鸡粪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全氮含量的变化 | 第26-27页 |
2.2.6 不同质量比鸡粪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全磷含量的变化 | 第27-28页 |
2.2.7 不同质量比鸡粪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全钾含量的变化 | 第28页 |
2.2.8 不同质量比鸡粪和白三叶堆肥前后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不同碳氮比的白三叶和小麦秸秆堆肥研究 | 第30-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3.1.3 样品采集 | 第31页 |
3.1.4 各指标测定方法 | 第31页 |
3.1.5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3.2.1 不同碳氮比小麦秸秆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 第31页 |
3.2.2 不同碳氮比小麦秸秆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pH的变化 | 第31-32页 |
3.2.3 不同碳氮比小麦秸秆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 | 第32-33页 |
3.2.4 不同碳氮比小麦秸秆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第33页 |
3.2.5 不同碳氮比小麦秸秆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全氮含量的变化 | 第33-34页 |
3.2.6 不同碳氮比小麦秸秆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全磷含量的变化 | 第34页 |
3.2.7 不同碳氮比小麦秸秆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全钾含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3.2.8 不同碳氮比小麦秸秆和白三叶堆肥前后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不同碳氮比的白三叶和苹果树叶堆肥研究 | 第36-4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36页 |
4.1.3 样品采集 | 第36-37页 |
4.1.4 各指标测定方法 | 第37页 |
4.1.5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4.2.1 不同碳氮比苹果树叶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 第37页 |
4.2.2 不同碳氮比苹果树叶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pH的变化 | 第37-38页 |
4.2.3 不同碳氮比苹果树叶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 | 第38页 |
4.2.4 不同碳氮比苹果树叶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4.2.5 不同碳氮比苹果树叶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全氮含量的变化 | 第39页 |
4.2.6 不同碳氮比苹果树叶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全磷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4.2.7 不同碳氮比苹果树叶和白三叶堆肥过程中全钾含量的变化 | 第40-41页 |
4.2.8 不同碳氮比苹果树叶和白三叶堆肥前后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2-46页 |
5.1 白三叶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 第42页 |
5.2 白三叶堆肥过程中PH的变化 | 第42-43页 |
5.3 白三叶堆肥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 | 第43页 |
5.4 白三叶堆肥过程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第43-44页 |
5.5 白三叶堆肥过程中养分含量的变化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46-4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6.2 创新点 | 第4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