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成都市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研究背景及动机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动机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5-21页
        1.3.1 国外研究进展第15-19页
        1.3.2 国内研究进展第19-21页
    1.4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21页
        1.4.1 研究对象第21页
        1.4.2 研究范围第21页
    1.5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1-22页
        1.5.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2页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22-25页
        1.6.1 研究方法第22-24页
        1.6.2 研究框架第24-25页
第二章 开放式住区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研究第25-44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5-27页
        2.1.1 居住小区、住区第25页
        2.1.2 封闭式住区第25页
        2.1.3 开放式住区第25-27页
        2.1.4 外部空间第27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7-36页
        2.2.1 外部空间设计相关理论第27-32页
        2.2.2 新城市主义理论第32-34页
        2.2.3 开放式住区相关理论探索第34-36页
    2.3 我国开放式住区发展探讨第36-42页
        2.3.1 我国住区发展第36-37页
        2.3.2 我国当代封闭式住区优与劣第37-39页
        2.3.3 住区开放的核心目的第39-40页
        2.3.4 开放与封闭的矛盾第40-42页
        2.3.5 开放式住区发展的必然性第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特征研究第44-59页
    3.1 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使用者需求特点第44-47页
        3.1.1 使用者分类第44页
        3.1.2 使用者行为特点第44-46页
        3.1.3 成都人需求特点第46-47页
    3.2 开放式住区结构布局第47-51页
        3.2.1 开放式住区规划结构第47-48页
        3.2.2 开放式住区布局模式第48-51页
    3.3 开放式住区特性第51-54页
        3.3.1 开放共享性第51-52页
        3.3.2 相对私密性第52-53页
        3.3.3 自由可达性第53页
        3.3.4 功能混合性第53-54页
    3.4 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要素第54-58页
        3.4.1 混合的配套服务空间第54-55页
        3.4.2 活跃安全的道路空间第55页
        3.4.3 分层级开放的活动空间第55-57页
        3.4.4 开放的景观绿化空间第57-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成都市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实例调研第59-92页
    4.1 研究区域概况第59-62页
        4.1.1 成都市基础概况第59页
        4.1.2 成都市城区历史概况第59-61页
        4.1.3 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市住区发展概况第61-62页
    4.2 调研情况及相关说明第62-63页
        4.2.1 调研对象第62页
        4.2.2 调研内容第62-63页
        4.2.3 调研方法第63页
    4.3 实例实地调研分析第63-89页
        4.3.1 光明苑住区外部空间调研第63-70页
        4.3.2 保利心语香雪住区外部空间调研第70-82页
        4.3.3 天鹅湖北苑住区外部空间调研第82-89页
    4.4 本章小结第89-92页
第五章 成都市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设计探索第92-121页
    5.1 设计原则总结第92-93页
        5.1.1 安全性第92页
        5.1.2 舒适性第92页
        5.1.3 通达性第92-93页
        5.1.4 共享性第93页
        5.1.5 领域性第93页
        5.1.6 交往性第93页
    5.2 规模尺度控制第93-99页
        5.2.1 合理的住区规模第93-95页
        5.2.2 宜人的边界尺度第95-96页
        5.2.3 适度的开放层次第96-99页
    5.3 开放外部空间中的配套设施布局第99-105页
        5.3.1 距离便捷可达第99-100页
        5.3.2 空间布局形式第100-102页
        5.3.3 类型等级多样第102页
        5.3.4 功能混合共享第102-105页
    5.4 开放外部空间中的道路空间设计第105-111页
        5.4.1 安全的步行空间第105-108页
        5.4.2 完善的道路层级第108-111页
    5.5 开放外部空间中的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第111-117页
        5.5.1 安全性第111-114页
        5.5.2 层级开放性第114-117页
    5.6 开放外部空间中的景观环境设计第117-118页
    5.7 开放外部空间中的地域性表达第118-120页
    5.8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21-123页
    6.1 总结第121-122页
    6.2 不足第122页
    6.3 展望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铁上盖物业振动测试分析与特殊性研究
下一篇:移动型下击暴流风场及对高层建筑作用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