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3.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1.3.3 研究文献述评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22页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2-24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2 理论概述与分析 | 第24-31页 |
2.1 理论概述 | 第24-26页 |
2.1.1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 第24-25页 |
2.1.2 股权激励 | 第25-26页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第26-31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6-27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7-28页 |
2.2.3 融资理论 | 第28-31页 |
3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关系 | 第31-42页 |
3.1 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现状——以A企业为例 | 第31-34页 |
3.1.1 绩效管理认识存在误区 | 第32页 |
3.1.2 绩效考核目标缺乏科学性 | 第32-33页 |
3.1.3 绩效考核指标选取不合理 | 第33页 |
3.1.4 绩效考核方式不合理 | 第33页 |
3.1.5 绩效考核缺乏量化性 | 第33-34页 |
3.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对中小企业经营影响分析 | 第34-37页 |
3.2.1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 | 第34-35页 |
3.2.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对中小企业经营利大于弊 | 第35-36页 |
3.2.3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与会提高中小企业经营风险 | 第36-37页 |
3.3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经营的作用分析 | 第37-38页 |
3.3.1 中小企业经营的金融支持现状 | 第37-38页 |
3.3.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经营的促进作用 | 第38页 |
3.4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治理方式和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38-42页 |
3.4.1 影响股东大会与董事会 | 第38-39页 |
3.4.2 影响公司的治理方式 | 第39-41页 |
3.4.3 影响企业的治理结构 | 第41-42页 |
4 实证分析 | 第42-52页 |
4.1 样本对象与思路 | 第42-43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42页 |
4.1.2 本研究解决的问题 | 第42-43页 |
4.1.3 实证研究思路 | 第43页 |
4.2 变量选择与变量解释 | 第43-45页 |
4.2.1 被解释变量 | 第44页 |
4.2.2 解释变量 | 第44-45页 |
4.3 因果分析法与研究假设 | 第45-47页 |
4.3.1 因果分析法 | 第45-46页 |
4.3.2 研究假设 | 第46-47页 |
4.4 模型设计 | 第47-48页 |
4.5 描述性统计 | 第48-50页 |
4.6 实证检验与回归分析 | 第50-52页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2-59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2-54页 |
5.1.1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股能够显著提升中小企业的绩效水平 | 第52页 |
5.1.2 中小企业绩效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持股比例的高低而波动 | 第52-53页 |
5.1.3 股权集中度会影响企业绩效水平 | 第53页 |
5.1.4 企业内部管理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 | 第53-54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4-58页 |
5.2.1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效用 | 第54页 |
5.2.2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54-55页 |
5.2.3 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 第55-56页 |
5.2.4 多元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品类 | 第56页 |
5.2.5 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 | 第56-57页 |
5.2.6 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体系 | 第57-58页 |
5.3 未来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附件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