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5-2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16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7-20页 |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1-28页 |
| 2.1 双边市场的文献综述 | 第21-24页 |
| 2.1.1 交叉网络外部性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 2.1.2 用户归属属性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 2.1.3 平台厂商的横向合并研究 | 第23页 |
| 2.1.4 双边市场的反垄断研究 | 第23-24页 |
| 2.2 市场势力的文献综述 | 第24-26页 |
| 2.2.1 市场份额与市场势力的研究 | 第24-26页 |
| 2.2.2 进入壁垒与市场势力的研究 | 第26页 |
| 2.3 平台厂商市场份额的衡量研究 | 第26-27页 |
| 2.4 现有文献的总结与本文的工作 | 第27-28页 |
| 第3章 衡量平台厂商市场份额的理论分析 | 第28-42页 |
| 3.1 市场势力 | 第28-30页 |
| 3.1.1 基本含义 | 第28页 |
| 3.1.2 单边市场中的市场份额与市场势力 | 第28-29页 |
| 3.1.3 双边市场中影响市场势力的主要因素 | 第29-30页 |
| 3.2 平台厂商市场份额衡量的理论框架 | 第30-32页 |
| 3.2.1 交易型平台的市场势力来源以及指标选择 | 第31页 |
| 3.2.2 非交易型平台的市场势力来源以及指标选择 | 第31-32页 |
| 3.3 理论模型分析 | 第32-42页 |
| 3.3.1 基础模型构建 | 第33-34页 |
| 3.3.2 衡量平台厂商市场份额的指标选择 | 第34-42页 |
| 第4章 网约车平台的交叉网络外部性测度 | 第42-51页 |
| 4.1 研究假设 | 第42-43页 |
| 4.2 模型设定 | 第43-44页 |
| 4.3 变量选择与样本描述 | 第44-47页 |
| 4.4 数据平稳性检验 | 第47页 |
| 4.5 联立方程回归结果 | 第47-51页 |
| 第5章 网约车平台的市场份额与市场势力实证研究 | 第51-59页 |
| 5.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第51页 |
| 5.2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描述 | 第51-55页 |
| 5.2.1 模型设定 | 第52页 |
| 5.2.2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 第52-55页 |
| 5.3 数据平稳性检验 | 第55-56页 |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 第6章 滴滴优步合并案的市场势力评估 | 第59-74页 |
| 6.1 市场份额与滴滴优步合并的市场势力 | 第60-65页 |
| 6.1.1 市场整体层面 | 第60-61页 |
| 6.1.2 单个厂商层面 | 第61-62页 |
| 6.1.3 滴滴优步合并的应用 | 第62-65页 |
| 6.2 进入壁垒与滴滴优步合并的市场势力 | 第65-71页 |
| 6.2.1 理论分析 | 第66-69页 |
| 6.2.2 滴滴优步合并的应用 | 第69-71页 |
| 6.3 滴滴优步合并的其他市场表现 | 第71-74页 |
| 第7章 结论与反垄断建议 | 第74-77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74页 |
| 7.2 反垄断政策建议 | 第74-77页 |
| 附录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