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4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21页 |
1.2 Fizeau望远镜阵列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1-31页 |
1.2.1 实际系统的研制 | 第21-24页 |
1.2.2 共相误差的检测与校正 | 第24-28页 |
1.2.3 子孔径像差的探测与校正 | 第28-29页 |
1.2.4 图像复原 | 第29-31页 |
1.3 Hypertelescope望远镜阵列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31-37页 |
1.3.1 共相误差的检测与校正 | 第35-36页 |
1.3.2 大视场成像 | 第36-37页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37-40页 |
第2章 相控望远镜阵列成像理论研究 | 第40-54页 |
2.1 物像关系分析 | 第40-42页 |
2.2 Fizeau望远镜阵列成像理论研究 | 第42-47页 |
2.2.1 理论模型 | 第42-43页 |
2.2.2 相位误差分析 | 第43-47页 |
2.3 Hypertelescope望远镜阵列成像理论研究 | 第47-52页 |
2.3.1 理论模型 | 第48-49页 |
2.3.2 光瞳密集化直接成像原理 | 第49-50页 |
2.3.3 视场限制 | 第50-52页 |
2.4 小结 | 第52-54页 |
第3章 基于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的平移误差校正仿真研究 | 第54-62页 |
3.1 基于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的共相误差校正原理 | 第54-56页 |
3.2 Fizeau望远镜阵列的平移误差校正仿真研究 | 第56-58页 |
3.3 Hypertelescope望远镜阵列的平移误差校正仿真研究 | 第58-60页 |
3.4 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基于空间调制相位差法的Fizeau望远镜阵列成像技术研究 | 第62-92页 |
4.1 基本原理 | 第62-64页 |
4.2 基于单孔径系统的原理验证 | 第64-74页 |
4.2.1 叠层调制相位差法 | 第64-69页 |
4.2.2 光瞳大小调制相位差法 | 第69-74页 |
4.3 快门空间调制相位差法 | 第74-83页 |
4.3.1 数值仿真 | 第75-79页 |
4.3.2 实验研究 | 第79-83页 |
4.4 去噪快门空间调制相位差法 | 第83-91页 |
4.4.1 BM3D去噪算法 | 第84页 |
4.4.2 数值仿真 | 第84-87页 |
4.4.3 实验研究 | 第87-91页 |
4.5 小结 | 第91-92页 |
第5章 基于发射端调制的主动Fizeau望远镜阵列成像技术研究 | 第92-110页 |
5.1 非相干傅里叶叠层成像技术 | 第92-95页 |
5.1.1 初始算法 | 第93-94页 |
5.1.2 改进算法 | 第94-95页 |
5.2 基于单孔径系统的仿真研究 | 第95-97页 |
5.3 主动Fizeau望远镜阵列成像技术研究 | 第97-107页 |
5.3.1 数值仿真 | 第98-104页 |
5.3.2 实验研究 | 第104-107页 |
5.4 小结 | 第107-110页 |
第6章 实际Fizeau望远镜阵列的研制与实验研究 | 第110-128页 |
6.1 双筒望远镜阵列 | 第110-122页 |
6.1.1 研制历程及系统结构 | 第110-112页 |
6.1.2 基于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的闭环共相 | 第112-116页 |
6.1.3 面目标合成成像 | 第116-117页 |
6.1.4 频率移动现象 | 第117-119页 |
6.1.5 基于空间调制相位差法的波前探测和图像复原研究 | 第119-122页 |
6.2 Golay-3望远镜阵列 | 第122-126页 |
6.2.1 点目标合成成像 | 第123-124页 |
6.2.2 面目标合成成像 | 第124-126页 |
6.3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7章 多视场复用Hypertelescope望远镜阵列光学设计研究 | 第128-142页 |
7.1 多视场复用设计原理 | 第128-131页 |
7.2 基于Zemax的传统Hypertelescope望远镜阵列建模 | 第131-134页 |
7.3 基于Zemax的多视场复用Hypertelescope望远镜阵列研究 | 第134-141页 |
7.3.1 初始结构 | 第134-137页 |
7.3.2 慧差校正方法 | 第137-138页 |
7.3.3 成像结果及冗余度分析 | 第138-141页 |
7.4 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2-146页 |
8.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2-144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44-145页 |
8.3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8页 |
致谢 | 第158-16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4-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