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高效TIG焊接工艺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2.1 活性钨极氩弧焊接技术 | 第17-19页 |
1.2.2 磁控TIG焊接技术 | 第19-20页 |
1.2.3 激光-TIG复合焊接技术 | 第20-22页 |
1.2.4 双钨极氩弧焊接技术 | 第22-24页 |
1.2.5 列置双TIG焊接技术 | 第24-2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工艺原理、实验系统及材料 | 第28-40页 |
2.1 工艺原理 | 第28-29页 |
2.2 实验系统 | 第29-37页 |
2.2.1 双直流脉冲协调控制系统的研制 | 第29-31页 |
2.2.2 工作台及双P-TIG焊枪夹持装置设计 | 第31-33页 |
2.2.3 焊接过程工艺参数检测系统 | 第33-35页 |
2.2.4 焊接过程视觉检测系统 | 第35-36页 |
2.2.5 焊接过程温度检测系统 | 第36-37页 |
2.3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双P-TIG高速焊接工艺实验 | 第40-54页 |
3.1 焊接工艺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第40-48页 |
3.1.1 峰值电流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2 基值电流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第42-44页 |
3.1.3 占空比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第44-45页 |
3.1.4 脉冲频率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第45-46页 |
3.1.5 相位差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第46-47页 |
3.1.6 钨极间距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 焊接工艺参数对焊缝成形影响的分析 | 第48-51页 |
3.3 焊接工艺参数优化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409L铁素体不锈钢双P-TIG高速焊接头组织性能 | 第54-64页 |
4.1 优化焊接工艺参数下的焊缝成形 | 第54-55页 |
4.1.1 焊缝成形 | 第54-55页 |
4.1.2 焊缝熔宽 | 第55页 |
4.2 优化焊接工艺参数下的接头拉伸性能 | 第55-57页 |
4.2.1 接头拉伸性能 | 第55-56页 |
4.2.2 焊缝拉伸性能 | 第56-57页 |
4.3 优化焊接工艺参数下的接头微观组织 | 第57-59页 |
4.3.1 焊缝中心 | 第58-59页 |
4.3.2 热影响区 | 第59页 |
4.4 焊接工艺参数检测及功率的变化 | 第59-62页 |
4.5 焊接热输入对比 | 第62-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304奥氏体不锈钢双P-TIG高速焊接工艺 | 第64-74页 |
5.1 焊缝成形 | 第64-65页 |
5.1.1 焊缝表面成形 | 第64-65页 |
5.1.2 焊缝熔宽 | 第65页 |
5.2 接头力学性能 | 第65-67页 |
5.2.1 拉伸性能 | 第65-66页 |
5.2.2 接头微观硬度 | 第66-67页 |
5.3 接头微观组织 | 第67-69页 |
5.3.1 焊缝中心 | 第67-68页 |
5.3.2 热影响区 | 第68-69页 |
5.4 焊接能耗评估 | 第69-72页 |
5.4.1 电参数检测及功率的变化 | 第69-71页 |
5.4.2 焊接热输入对比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页 |
6.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荣誉奖励 | 第86-87页 |
附件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