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蚂蚁颊下囊研究概况及进展 | 第12-14页 |
1.2 日本弓背蚁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3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技术方法 | 第15-17页 |
1.4 昆虫体内放线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 第17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1 蚂蚁的采集及解剖 | 第19页 |
2.1.2 供试菌株 | 第19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19-20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2.2.2 培养基成分 | 第20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2.3.1 放线菌、细菌和真菌的分离培养 | 第20-21页 |
2.3.2 微生物的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 第21-22页 |
2.3.3 HiSeq高通量测序 | 第22页 |
2.3.4 放线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筛选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39页 |
3.1 颊下囊可培养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 第24-27页 |
3.2 颊下囊、体表及消化道可培养微生物的比较 | 第27-29页 |
3.3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日本弓背蚁细菌组成及多样性水平 | 第29-33页 |
3.3.1 颊下囊及其他组织样品中细菌的种类组成 | 第30-32页 |
3.3.2 不同组织样品中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 第32-33页 |
3.4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日本弓背蚁真菌组成及多样性水平 | 第33-37页 |
3.4.1 颊下囊及其他组织样品中真菌的种类组成 | 第34-35页 |
3.4.2 不同组织样品中真菌的多样性分析 | 第35-37页 |
3.5 放线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筛选结果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9-43页 |
4.1 基于分离培养的颊下囊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39-40页 |
4.2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颊下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40-41页 |
4.3 颊下囊中放线菌抑菌活性研究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