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1 国内外刺槐能源林研究综述 | 第11-25页 |
1.1 能源林业概念和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2 刺槐能源林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刺槐能源林利用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2 刺槐能源林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1 刺槐能源林组成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2 刺槐能源林密度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3 年龄结构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3 刺槐热值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树木生物量研究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4.1 皆伐法 | 第18-19页 |
1.4.2 平均标准木法 | 第19页 |
1.4.3 相对生长法 | 第19页 |
1.4.4 模型法 | 第19-21页 |
1.4.4.1 乔木生物量模型 | 第19页 |
1.4.4.2 幼树生物量模型 | 第19-20页 |
1.4.4.3 成林树木生物量模型 | 第20页 |
1.4.4.4 灌木型树种生物量预测 | 第20页 |
1.4.4.5 基于树龄的生物量模型 | 第20-21页 |
1.4.4.6 基于冠幅和树高的生物量模型 | 第21页 |
1.4.5 遥感技术 | 第21页 |
1.4.6 植被指数法 | 第21-22页 |
1.4.7 地统计学法 | 第22-23页 |
1.5 刺槐萌生林的生物量的研究现状 | 第23页 |
1.6 刺槐能源林培育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 第23-25页 |
2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页 |
2.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2.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3.1 研究试验地区概况 | 第28页 |
3.2 试验材料与样地林分选定 | 第28-31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3.2.2 试验方案 | 第28-30页 |
3.2.2.1 样地的设置 | 第28-29页 |
3.2.2.2 样地的规格 | 第29页 |
3.2.2.3 样地内每木检尺 | 第29页 |
3.2.2.4 获取生物量 | 第29-30页 |
3.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30-31页 |
3.2.3.1 测定指标 | 第30-31页 |
3.2.3.2 测定方法 | 第31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31-3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2-66页 |
4.1 刺槐萌生能源林生长变化 | 第32-39页 |
4.1.1 生长因子的生长状况 | 第32-33页 |
4.1.2 刺槐各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3-35页 |
4.1.3 刺槐各生长因子与生物量的关系 | 第35-37页 |
4.1.4 阴、阳坡萌生枝条活枝率的比较 | 第37-38页 |
4.1.5 土壤成分对刺槐生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5.1 土壤成分与基径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4.1.5.2 土壤成分与株高的相关性 | 第39页 |
4.2 刺槐萌生林年龄结构效应 | 第39-51页 |
4.2.1 刺槐萌生林年龄对热值的影响 | 第39-43页 |
4.2.1.1 不同年龄刺槐各器官的热值变化 | 第39-41页 |
4.2.1.2 不同年龄刺槐总热值变化 | 第41-43页 |
4.2.2 不同年龄热值与组成成分间的关系 | 第43-44页 |
4.2.3 不同年龄刺槐年生长量的比较 | 第44-49页 |
4.2.4 不同年龄刺槐生物量生长的比较 | 第49-51页 |
4.2.4.1 刺槐不同林龄的生长盛期时生物量的比较 | 第49-50页 |
4.2.4.2 刺槐不同林龄的落叶期时生物量的比较 | 第50-51页 |
4.3 刺槐萌生林不同季节的生长效应 | 第51-58页 |
4.3.1 刺槐萌生林不同季节的热值效应 | 第51-56页 |
4.3.1.1 不同季节间各器官热值差异 | 第51页 |
4.3.1.2 不同季节间各器官热值变化趋势 | 第51-53页 |
4.3.1.3 不同器官的热值变化规律 | 第53-56页 |
4.3.2 刺槐萌生林不同季节的基径生长效应 | 第56页 |
4.3.3 不同季节各器官的生物量比较 | 第56-58页 |
4.3.4 刺槐各器官生物量的比较 | 第58页 |
4.4 不同空间结构对刺槐生物量的影响 | 第58-62页 |
4.4.1 刺槐不同空间结构下生长量的比较 | 第58-59页 |
4.4.2 不同结构下生物量的比较 | 第59-61页 |
4.4.2.1 不同结构下不同时期的生物量 | 第59-61页 |
4.4.2.2 不同空间结构下单株刺槐不同林龄的生物量 | 第61页 |
4.4.3 林分生物量 | 第61-62页 |
4.5 生物量与热值的综合作用效益 | 第62-66页 |
4.5.1 单株刺槐各器官的生物量与热值所产生的热量 | 第63-64页 |
4.5.2 林分刺槐生物量与热值所产生的总热量 | 第64-66页 |
5 结论和讨论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页 |
5.2 讨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个人简介 | 第74-75页 |
导师简介 | 第75-76页 |
获得目录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