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中国外交论文--对外关系论文--与各国政府的关系论文

中印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5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11页
        1.1.2 选题的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2-14页
        1.2.1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2.2 技术路线第13-14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15页
第2章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第15-25页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5-19页
        2.1.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15-17页
        2.1.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17-19页
    2.2 人类发展指数理论第19-25页
        2.2.1 人类发展指数理论的发展第21-22页
        2.2.2 人类发展指数的构成与测算第22-23页
        2.2.3 人类发展指数理论的优缺点第23-25页
第3章 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5-33页
    3.1 概念的界定第25-26页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26-27页
    3.3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第27-33页
        3.3.1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指标选取第27-29页
        3.3.2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第29-31页
        3.3.3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测算第31-33页
第4章 中印教育科技水平比较研究第33-39页
    4.1 居民文化程度对比分析第33-34页
        4.1.1 中等教育毛入学率第33-34页
        4.1.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第34页
    4.2 教育质量对比分析第34-37页
        4.2.1 教育支出调整额第34-36页
        4.2.2 学前教育入学率第36-37页
    4.3 研究与开发情况第37-39页
第5章 中印医疗卫生水平比较研究第39-43页
    5.1 出生时预期寿命第39页
    5.2 死亡率第39-40页
    5.3 医疗保障情况第40-43页
        5.3.1 改善后的卫生设施人群覆盖率第40-41页
        5.3.2 医疗卫生支出第41-43页
第6章 中印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第43-47页
    6.1 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第43页
    6.1.1 人均国民收入第43-44页
    6.1.2 消费者价格指数第44-45页
    6.1.3 城镇化率第45-46页
    6.1.4 三次产业比重第46-47页
6.2 就业情况第47-53页
    6.2.1 就业人口比率第47-48页
    6.2.2 青年就业人口比率第48-49页
    6.3 商品与服务的国际贸易情况第49-53页
        6.3.1 商品与服务进口贸易情况第49-50页
        6.3.2 商品与服务出口贸易情况第50-53页
第7章 中印可持续发展态势比较研究第53-59页
    7.1 初级能源供应对比第53-54页
        7.1.1 化石燃料能源消耗第53-54页
        7.1.2 可再生能源第54页
    7.2 二氧化碳损害调整额第54-56页
    7.3 自然资源消耗第56-59页
第8章 中印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59-69页
    8.1 中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计算与对比第59-66页
        8.1.1 中印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计算第59-62页
        8.1.2 中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第62页
        8.1.3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62-66页
    8.2 中印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对我国的启示第66-69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人的尊严教育
下一篇:中日“政冷”与“经热”是否相互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