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现有研究不足 | 第10-11页 |
1.3 问题提出 | 第11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1 心理虐待与负性认知加工偏向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1.2 受心理虐待者负性认知加工偏向的心理理论 | 第13-14页 |
1.3 受虐待者的认知偏向 | 第14-15页 |
1.4 儿童期受心理虐待者负性认知加工偏向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第2章 研究方案 | 第18-19页 |
2.1 研究假设 | 第18页 |
2.2 研究流程 | 第18-19页 |
第3章 心理虐待与负性认知加工偏向的关系研究 | 第19-24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19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20-22页 |
3.5 讨论 | 第22-23页 |
3.6 小结 | 第23-24页 |
第4章 儿童期心理虐待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 第24-40页 |
4.1 实验a——注意警觉实验 | 第24-33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24页 |
4.1.2 实验假设 | 第24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27-31页 |
4.1.5 讨论 | 第31-33页 |
4.1.6 小结 | 第33页 |
4.2 实验b——注意脱离困难 | 第33-40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33页 |
4.2.2 实验假设 | 第33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34-38页 |
4.2.5 讨论 | 第38-39页 |
4.2.6 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儿童期心理虐待对情绪面孔的记忆偏向 | 第40-45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40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5.4 研究结果 | 第41-43页 |
5.5 结果讨论 | 第43-44页 |
5.6 小结 | 第44-45页 |
第6章 总讨论 | 第45-49页 |
6.1 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程度与负性认知偏向关系的研究 | 第45-46页 |
6.2 童年期心理虐待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影响的研究 | 第46-47页 |
6.3 童年期心理虐待对情绪面孔记忆偏向关系的研究 | 第47-48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A | 第54-55页 |
附录 B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