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0-26页 |
1.1 道德伪善的研究概述 | 第10-19页 |
1.1.1 概念界定 | 第10页 |
1.1.2 道德伪善的心理机制 | 第10-13页 |
1.1.3 道德伪善的理论假设 | 第13-16页 |
1.1.4 道德伪善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1.1.5 道德伪善的研究范式 | 第18-19页 |
1.2 惩罚的研究概述 | 第19-22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1.2.2 惩罚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 第20页 |
1.2.3 惩罚对公平以及合作行为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4 惩罚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3.1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3-26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研究一 惩罚威胁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 第26-36页 |
2.1 前言 | 第26-28页 |
2.2 方法 | 第28-30页 |
2.2.1 被试 | 第28页 |
2.2.2 实验设计 | 第28页 |
2.2.3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5 实验程序 | 第29-30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0-33页 |
2.4 讨论 | 第33-35页 |
2.4.1 不同惩罚条件对被试任务分配中道德伪善的影响 | 第33-35页 |
2.4.2 惩罚对被试对自己分配行为的公平评分的影响 | 第35页 |
2.4.3 道德推脱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 第35页 |
2.5 结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研究二 不同惩罚情境下分配结果是否公开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 第36-46页 |
3.1 前言 | 第36-3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3.2.1 被试 | 第38页 |
3.2.2 实验设计 | 第38页 |
3.2.3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3.2.4 实验程序 | 第38-39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9-43页 |
3.4 讨论 | 第43-45页 |
3.4.1 不同惩罚来源对个体道德伪善行为以及公平评分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2 是否惩罚上对个体道德伪善行为以及公平评分的影响 | 第44页 |
3.4.3 分配结果公开程度对个体道德伪善行为以及公平评分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 结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研究三 多轮惩罚对道德伪善的影响 | 第46-54页 |
4.1 前言 | 第46-4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7-49页 |
4.2.1 被试 | 第47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47页 |
4.2.3 实验材料 | 第47-49页 |
4.2.4 实验编程 | 第49页 |
4.2.5 实验程序 | 第49页 |
4.3 结果 | 第49-50页 |
4.3.1 不同条件下被试情绪体验的差异检验 | 第49-50页 |
4.3.2 不同条件下被试道德伪善行为变化的差异分析 | 第50页 |
4.4 讨论 | 第50-52页 |
4.4.1 不同条件下被试情绪体验的差异讨论 | 第50-51页 |
4.4.2 不同条件下被试道德伪善行为变化的差异讨论 | 第51-52页 |
4.5 结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总讨论与总结论 | 第54-58页 |
5.1 总讨论 | 第54-56页 |
5.1.1 惩罚威胁以及惩罚反馈对道德伪善行为影响 | 第54-55页 |
5.1.2 惩罚来源以及分配过程公开程度对道德伪善行为影响 | 第55页 |
5.1.3 是否惩罚、惩罚来源以及分配过程公开程度对被试对自己道德伪善行为公平评分的影响 | 第55-56页 |
5.2 总结论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58-60页 |
6.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8页 |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附录1 | 第68-70页 |
附录2 | 第70-72页 |
附录3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