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12-3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1.2 波涌灌溉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2.1 波涌灌特点 | 第12页 |
1.2.2 波涌灌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3 波涌灌间歇入渗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 土壤水氮运移研究进展 | 第19-28页 |
1.3.1 土壤水氮运移试验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3.2 土壤水氮运移模型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1.4 波涌灌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特性 | 第28-29页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2 试验装置、方法与土壤参数测定 | 第32-42页 |
2.1 室内试验装置及材料 | 第32-33页 |
2.1.1 试验土柱 | 第32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2.2 室内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2.2.1 室内试验观测内容 | 第33页 |
2.2.2 观测方法 | 第33-34页 |
2.3 土壤基本参数测定 | 第34-42页 |
2.3.1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 | 第34-37页 |
2.3.2 土壤溶质运移参数 | 第37-42页 |
3 土壤上升毛管水运动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42-68页 |
3.1 均质土上升毛管水运动特性 | 第42-50页 |
3.1.1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42页 |
3.1.2 基于Philip模型的上升毛管水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3.1.3 上升毛管水模型参数求解方法 | 第43-44页 |
3.1.4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4-50页 |
3.2 层状土上升毛管水运动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50-66页 |
3.2.1 层状土上升毛管水运动特性 | 第51-52页 |
3.2.2 含砂层层位对层状土上升毛管水运动特性的影响 | 第52-54页 |
3.2.3 含砂层厚度对层状土上升毛管水运动特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3.2.4 含砂层层位和厚度对层状土上升毛管水运动特性的影响 | 第56-59页 |
3.2.5 地下水补给量等值线随时间的变化特性 | 第59-60页 |
3.2.6 毛管水上升高度等值线随时间的变化特性 | 第60页 |
3.2.7 层状土上升毛管水运动的多因素影响分析 | 第60-61页 |
3.2.8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4 波涌畦灌土壤间歇入渗模型研究 | 第68-80页 |
4.1 湿润锋面水吸力与土壤含水率增量的关系 | 第68页 |
4.2 基于Green-Ampt和Philip的入渗模型 | 第68-71页 |
4.2.1 土壤连续入渗模型 | 第68-69页 |
4.2.2 连续入渗模型求解 | 第69-70页 |
4.2.3 土壤间歇入渗模型 | 第70-71页 |
4.2.4 间歇入渗模型求解 | 第71页 |
4.3 模型验证 | 第71-77页 |
4.3.1 试验方法和材料 | 第72页 |
4.3.2 模型验证结果分析 | 第72-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5 地下水影响的层状土壤波涌畦灌间歇入渗模型 | 第80-96页 |
5.1 地下水浅埋层状土入渗模型 | 第80-84页 |
5.1.1 湿润锋面水吸力与湿润深度的关系 | 第80-82页 |
5.1.2 层状土连续入渗模型 | 第82-83页 |
5.1.3 层状土间歇入渗模型 | 第83-84页 |
5.2 模型验证 | 第84-94页 |
5.2.1 土壤基本参数 | 第84页 |
5.2.2 层状土对间歇入渗量的影响 | 第84-87页 |
5.2.3 层状土对间歇入渗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影响 | 第87页 |
5.2.4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确定 | 第87-91页 |
5.2.5 模型应用 | 第91-9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6 肥液浓度对浅埋地下水间歇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特性影响 | 第96-118页 |
6.1 肥液浓度对间歇供水入渗阶段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影响 | 第96-99页 |
6.1.1 肥液浓度对间歇入渗能力的影响 | 第96-98页 |
6.1.2 肥液浓度对间歇入渗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影响 | 第98-99页 |
6.2 肥液浓度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 第99-111页 |
6.2.1 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 | 第99-100页 |
6.2.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第100-101页 |
6.2.3 土壤水力参数方程 | 第101-102页 |
6.2.4 模型验证 | 第102页 |
6.2.5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参数确定 | 第102-108页 |
6.2.6 基于van-Genuchten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分形模型 | 第108-111页 |
6.3 肥液浓度对间歇供水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影响 | 第111-116页 |
6.3.1 间歇入渗对土壤含水率再分布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6.3.2 肥液浓度对土壤含水率再分布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6.3.3 肥液浓度对地下水补给特性的影响 | 第113-11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7 肥液浓度对浅埋地下水间歇入渗土壤氮素运移特性影响 | 第118-148页 |
7.1 肥液浓度对间歇入渗土壤氮素运移研究 | 第118-131页 |
7.1.1 间歇入渗对入渗时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7.1.2 肥液浓度对入渗时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7.1.3 间歇入渗对入渗时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与土壤含水率关系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7.1.4 间歇入渗对再分布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7.1.5 肥液浓度对再分布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 | 第126-129页 |
7.1.6 间歇入渗对再分布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与土壤含水率关系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7.1.7 肥液浓度对再分布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与土壤含水率关系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7.2 肥液浓度对再分布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模拟研究 | 第131-145页 |
7.2.1 模型建立 | 第131-134页 |
7.2.2 模型参数确定 | 第134-136页 |
7.2.3 模型验证 | 第136页 |
7.2.4 模型预测 | 第136-145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45-148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148-151页 |
8.1 结论 | 第148-149页 |
8.2 建议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5页 |
附录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