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 1.1 聚光光伏技术的发展 | 第10-15页 |
| 1.1.1 聚光光伏技术 | 第10-13页 |
| 1.1.2 聚光太阳能电池 | 第13-15页 |
| 1.2 聚光电池冷却技术的发展 | 第15-24页 |
| 1.2.1 冷却技术的发展 | 第15-20页 |
| 1.2.2 直接接触液浸冷却技术 | 第20-24页 |
| 1.3 相变冷却技术的发展 | 第24页 |
| 1.4 表面处理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24-25页 |
| 1.5 论文工作的提出 | 第25-28页 |
| 第2章 液浸相变冷却密排电池实验平台的建立 | 第28-42页 |
| 2.1 液浸相变冷却液体 | 第28-31页 |
| 2.2 液浸相变冷却密排电池实验装置 | 第31-40页 |
| 2.2.1 模拟密排电池组件的设计 | 第32-39页 |
| 2.2.2 液浸相变冷却接收器的设计 | 第39-40页 |
| 2.2.3 测试系统 | 第40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3章 液浸相变冷却模拟密排多结电池的传热性能研究 | 第42-50页 |
| 3.1 实验材料及测试仪器 | 第42-43页 |
| 3.1.1 液浸相变冷却接收器 | 第42页 |
| 3.1.2 数据采集系统 | 第42-43页 |
| 3.2 实验方案及分析方法 | 第43-45页 |
| 3.2.1 接收器中流体流动情况分析 | 第43-44页 |
| 3.2.2 相变液浸传热性能分析 | 第44-45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48页 |
| 3.3.1 液浸相变冷却系统的自运转可行性分析 | 第45-46页 |
| 3.3.2 液浸相变冷却的传热性能 | 第46-4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4章 表面电化学刻蚀对液浸相变冷却传热的强化研究 | 第50-64页 |
| 4.1 实验装置 | 第50-51页 |
| 4.1.1 表面化学刻蚀模拟电池 | 第50-51页 |
| 4.1.2 液浸相变冷却系统 | 第51页 |
| 4.1.3 数据采集系统 | 第51页 |
| 4.2 实验分析方法 | 第51-53页 |
| 4.2.1 表面特性表征 | 第51-52页 |
| 4.2.2 输入功率分析 | 第52页 |
| 4.2.3 乙醇流动性能分析 | 第52-53页 |
| 4.2.4 传热性能分析 | 第53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2页 |
| 4.3.1 表面特性表征 | 第53-57页 |
| 4.3.2 表面化学刻蚀对循环流速的影响 | 第57-58页 |
| 4.3.3 表面电化学刻蚀处理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58-6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5章 表面机械拉丝对液浸相变冷却传热性能的强化研究 | 第64-74页 |
| 5.1 实验装置 | 第64-65页 |
| 5.1.1 表面机械拉丝模拟电池 | 第64页 |
| 5.1.2 液浸相变冷却系统 | 第64-65页 |
| 5.1.3 数据采集系统 | 第65页 |
| 5.2 实验分析方法 | 第65-66页 |
| 5.2.1 表面特性表征 | 第65页 |
| 5.2.2 输入功率分析 | 第65页 |
| 5.2.3 乙醇流动性能分析 | 第65-66页 |
| 5.2.4 传热性能分析 | 第66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2页 |
| 5.3.1 表面特性表征 | 第66-68页 |
| 5.3.2 表面机械拉丝对循环流速的影响 | 第68-69页 |
| 5.3.3 表面机械拉丝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69-71页 |
| 5.3.4 不同表面处理方式的对比讨论 | 第71-72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6章 气泡对光线的影响机理研究 | 第74-84页 |
| 6.1 实验装置 | 第74-77页 |
| 6.1.1 气泡采集 | 第74页 |
| 6.1.2 三结砷化镓电池及组件 | 第74-76页 |
| 6.1.3 电池性能测试 | 第76-77页 |
| 6.2 实验方案及分析方法 | 第77-78页 |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3页 |
| 6.3.1 电池表面气泡图像 | 第78-80页 |
| 6.3.2 气泡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80页 |
| 6.3.3 气泡对电性能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80-83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7章 液浸相变冷却大功率LED散热性能研究 | 第84-98页 |
| 7.1 实验装置 | 第84-86页 |
| 7.1.1 自运转液浸相变冷却系统 | 第84-85页 |
| 7.1.2 冷却接收器 | 第85-86页 |
| 7.1.3 数据采集系统 | 第86页 |
| 7.2 实验方案及分析方法 | 第86-88页 |
| 7.2.1 LED灯电特性分析 | 第86-87页 |
| 7.2.2 LED热量分析 | 第87-88页 |
| 7.2.3 LED结温及热阻分析 | 第88页 |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6页 |
| 7.3.1 LED冷却系统的启动特性 | 第88-89页 |
| 7.3.2 系统操作参数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89-92页 |
| 7.3.3 相变液浸传热性能的强化 | 第92-96页 |
| 7.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2页 |
| 8.1 结论 | 第98-99页 |
| 8.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99-100页 |
| 8.3 展望 | 第100-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0-112页 |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12-114页 |
| 缩略语 | 第114-116页 |
| 致谢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