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2-13页 |
| 引言 | 第13-17页 |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17-27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7-19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17页 |
| 1.2 病例选择 | 第17-19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9-27页 |
| 2.1 分组方法 | 第19页 |
| 2.2 盲法 | 第19页 |
| 2.3 治疗方案 | 第19-25页 |
| 2.4 观察指标 | 第25页 |
| 2.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第25-26页 |
|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6页 |
| 2.7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第26页 |
| 2.8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 研究结果 | 第27-40页 |
| 1 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 第27-31页 |
| 1.1 两组受试者性别的比较 | 第27页 |
| 1.2 两组受试者年龄的比较 | 第27-29页 |
| 1.3 两组受试者病程的比较 | 第29-31页 |
| 2 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 2.1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 第31-32页 |
| 2.2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JOA腰痛评分比较 | 第32页 |
| 3 治疗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 3.1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图8) | 第32-34页 |
| 3.2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JOA腰痛评分比较(见图9) | 第34-35页 |
| 4 疗效评价 | 第35-39页 |
| 4.1 两组受试者治疗1次后疗效比较(见图10) | 第35-36页 |
| 4.2 两组受试者治疗1疗程后疗效比较(见图11) | 第36-38页 |
| 4.3 两组受试者全部疗程结束后疗效比较(见图12) | 第38-39页 |
| 5 安全性评价 | 第39-40页 |
| 讨论 | 第40-47页 |
| 1 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第40-42页 |
| 1.1 病因 | 第40页 |
| 1.2 病机 | 第40-41页 |
| 1.3 中医辨证分型 | 第41页 |
| 1.4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分析及治疗原则 | 第41-42页 |
| 2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第42页 |
| 3 选择温针灸疗法作为对照组的理由 | 第42-43页 |
| 4 闪火灸的治疗原理及临床应用 | 第43-44页 |
| 4.1 闪火灸的历史沿革 | 第43页 |
| 4.2 闪火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 | 第43-44页 |
| 4.3 闪火灸的操作要领与注意事项 | 第44页 |
| 5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 第44-45页 |
| 5.1 选择“VAS评分尺”的理由 | 第44页 |
| 5.2 选择“JOA腰痛评分量表”的依据 | 第44-45页 |
| 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 6.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的分析 | 第45页 |
| 6.2 两组治疗前后JOA腰痛评分比较 | 第45页 |
| 6.3 两组疗效比较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48-49页 |
| 1 存在的不足 | 第48页 |
| 2 展望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文献综述 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第51-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 附录 | 第80-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