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1-19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心理模块理论的功能主义前提 | 第19-35页 |
| 一、心理模块理论的心灵哲学语境与脉络 | 第19-26页 |
| (一)心灵哲学问题的起源及其演变 | 第19-20页 |
| (二)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及其当代思考 | 第20-24页 |
| (三)语言转向中的“心灵轨迹” | 第24-26页 |
| 二、科学主义倾向中心灵的“功能路径” | 第26-29页 |
| (一)心灵哲学的科学主义倾向 | 第26-27页 |
| (二)功能主义理论的科学主义内容及范式 | 第27-28页 |
| (三)心灵哲学问题的功能主义划分 | 第28-29页 |
| 三、心理模块理论的提出及理论来源 | 第29-35页 |
| (一)心灵模块性的理论来源 | 第30-32页 |
| (二)心理模块理论的逻辑发展和基本内容 | 第32-35页 |
| 第二章 心理模块理论的心理结构预设 | 第35-41页 |
| 一、基于笛卡尔主义知识结构的心理结构预设 | 第35-36页 |
| 二、功能形式框架内心理结构预设的根源 | 第36-38页 |
| (一)水平官能对心理结构的建构 | 第37-38页 |
| (二)垂直官能对心理结构的建构 | 第38页 |
| 三、反观联想主义 | 第38-41页 |
| 第三章 模块所构成的认知机制以及认知系统分类 | 第41-55页 |
| 一、福多对于认知机制的功能划分 | 第41-44页 |
| (一)三分法的认知功能分类 | 第42-44页 |
| 二、输入系统的特性及认知分类 | 第44-50页 |
| (一)范围的特异性 | 第44-45页 |
| (二)操作具有强制性 | 第45页 |
| (三)中枢通路具有限性 | 第45-47页 |
| (四)输入分析具有快速性 | 第47页 |
| (五)信息封装性 | 第47-48页 |
| (六)输入分析器具有“浅”输出 | 第48-49页 |
| (七)固定的神经结构 | 第49页 |
| (八)特殊的损伤模式 | 第49-50页 |
| (九)特定发展顺序 | 第50页 |
| 三、中枢系统的功能分类 | 第50-55页 |
| (一)非功能特异性的区分 | 第50-51页 |
| (二)科学领域的区分方式——中枢系统的特性分类 | 第51-52页 |
| (三)中枢加工方式的论证 | 第52-55页 |
| 第四章 心灵哲学视域中的福多心理模块理论定位及其效应 | 第55-61页 |
| 一、心理模块理论的价值与意义 | 第55-57页 |
| (一)心理模块理论的功能主义路径及其意义 | 第55-56页 |
| (二)心理模块理论对当代心灵哲学发展的解构与推进 | 第56-57页 |
| 二、心理模块理论的效应与新取向 | 第57-61页 |
| (一)心理模块理论遇到的质疑 | 第57-58页 |
| (二)心理模块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 第58-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