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1 绪论 | 第18-3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8-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20-26页 |
1.2.1 医疗服务利用行为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2.2 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 第24-26页 |
1.2.3 动态追踪法的研究现状 | 第26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8-32页 |
1.5.1 文献研究 | 第28-29页 |
1.5.2 监测方法 | 第29-30页 |
1.5.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2 构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概念模型 | 第33-55页 |
2.1 健康行为研究的科学计量分析 | 第33-45页 |
2.1.1 基本结果 | 第33-37页 |
2.1.2 热点领域分析 | 第37-39页 |
2.1.3 学科发展趋势分析 | 第39-45页 |
2.2 关键结点文献阅读 | 第45-46页 |
2.3 构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监测概念框架 | 第46-55页 |
3 湖北省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监测方案 | 第55-74页 |
3.1 监测目标 | 第55页 |
3.2 抽样方法 | 第55-58页 |
3.2.1 样本点的选择 | 第55-56页 |
3.2.2 确定监测对象 | 第56-58页 |
3.3 监测工具 | 第58-64页 |
3.3.1 监测工具 | 第58页 |
3.3.2 资料收集方式 | 第58-61页 |
3.3.3 伦理学考虑 | 第61页 |
3.3.4 资料收集质量控制 | 第61-63页 |
3.3.5 机构与人员的组织分工 | 第63-64页 |
3.4 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监测流程的构建 | 第64-68页 |
3.4.1 监测方案开发 | 第66-67页 |
3.4.2 监测试点或实施 | 第67-68页 |
3.4.3 评价和应用 | 第68页 |
3.5 样本总体情况 | 第68-74页 |
3.5.1 样本资料收集质量 | 第68-71页 |
3.5.2 样本数量 | 第71页 |
3.5.3 样本人口学社会学特征 | 第71-74页 |
4 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的连续性分析 | 第74-97页 |
4.1 就诊延迟分析 | 第74-79页 |
4.1.1 就诊延迟的特征分析 | 第74-75页 |
4.1.2 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5-79页 |
4.2 首诊偏好分析 | 第79-85页 |
4.2.1 首诊机构的偏好特征分析 | 第79-80页 |
4.2.2 影响首诊偏好的单因素分析 | 第80-82页 |
4.2.3 影响首诊偏好的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82-85页 |
4.3 人群的连续性路径分析 | 第85-89页 |
4.3.1 不适人群机构路径分析 | 第85-87页 |
4.3.2 无不适人群的机构路径分析 | 第87-89页 |
4.4 患者选择的连续性 | 第89-97页 |
4.4.1 机构的连续性 | 第89-91页 |
4.4.2 人际的连续性 | 第91-92页 |
4.4.3 连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2-97页 |
5 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的多样性分析 | 第97-116页 |
5.1 治疗方式的多样性 | 第97-99页 |
5.1.1 治疗方式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97-98页 |
5.1.2 治疗方式的数量统计 | 第98-99页 |
5.1.3 治疗方式的疾病分类统计 | 第99页 |
5.2 服务路径的多样性 | 第99-100页 |
5.3 就诊时间的多样性 | 第100-105页 |
5.3.1 工作日与周末 | 第101-102页 |
5.3.2 日就诊时间 | 第102-103页 |
5.3.3 季节变化 | 第103-105页 |
5.4 服务利用行为的混合效用模型分析 | 第105-116页 |
5.4.1 不同人群的服药行为 | 第106-110页 |
5.4.2 不同人群的购药行为 | 第110-112页 |
5.4.3 不同人群的就诊行为 | 第112-116页 |
6 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的经济性分析 | 第116-129页 |
6.1 医疗服务费用分布特点 | 第116-122页 |
6.1.1 不适人群的医疗费用情况 | 第116-118页 |
6.1.2 医疗费用分布的聚集性 | 第118-122页 |
6.2 高支出人群卫生服务利用特征分析 | 第122-125页 |
6.2.1 高支出人群/家庭分布情况 | 第122-124页 |
6.2.2 不同医疗费用疾病的患者疾病类别及利用路径分析 | 第124-125页 |
6.3 医疗服务费用的基尼系数 | 第125-127页 |
6.4 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的集中指数 | 第127-129页 |
7 讨论与建议 | 第129-142页 |
7.1 建立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监测制度 | 第129-130页 |
7.2 重视把握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连续性行为规律 | 第130-135页 |
7.2.1 居民对城市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仍需改善 | 第132-133页 |
7.2.2 基层医疗机构的慢性病管理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展现 | 第133页 |
7.2.3 地理可及性因素可以影响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选择 | 第133-134页 |
7.2.4 基层医疗机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人际的连续性 | 第134-135页 |
7.2.5 经济因素仍是影响患者服务选择偏好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 第135页 |
7.3 正确认识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多样性,有效满足居民需求 | 第135-139页 |
7.3.1 不同人群的服药行为规律 | 第136-137页 |
7.3.2 不同人群的购药行为规律 | 第137-138页 |
7.3.3 不同人群就诊行为规律 | 第138页 |
7.3.4 经济动态因素对于慢性病的影响大于急性病 | 第138-139页 |
7.4 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经济性行为规律 | 第139-142页 |
7.4.1 住院服务是造成高额医疗支出的首要原因 | 第139-140页 |
7.4.2 慢性病是导致医疗高支出的原因之一 | 第140页 |
7.4.3 非基层机构服务利用是导致高医疗支出的重要因素 | 第140-141页 |
7.4.4 低收入家庭是家庭疾病经济负担影响的主要对象 | 第141-142页 |
8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2-144页 |
8.1 研究的创新与价值 | 第142-143页 |
8.2 研究局限于展望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9页 |
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研究综述 | 第15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0页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70-171页 |
附件2 监测样本户花名册 | 第171-172页 |
附件3 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基线调查表 | 第172-179页 |
附件4 月度基本信息监测表 | 第179-180页 |
附件5 两周病伤情况监测表 | 第180-183页 |
附件6 门急诊服务利用情况监测表 | 第183-186页 |
附件7 住院服务利用情况监测表 | 第186-190页 |
附件8 家庭知情同意书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