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改良措施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引言 | 第11-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草地退化 | 第12-16页 |
1.2.1 草地退化的概念 | 第12-13页 |
1.2.2 草地退化的现状 | 第13页 |
1.2.3 草地退化的原因 | 第13-16页 |
1.3 草地退化导致的后果 | 第16-17页 |
1.3.1 退化草地的植被变化 | 第16页 |
1.3.2 退化草地的土壤变化 | 第16-17页 |
1.4 生态恢复与草地改良 | 第17-25页 |
1.4.1 生态恢复的含义 | 第17-18页 |
1.4.2 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对策及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4.3 退化草地的改良及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1.5 草地健康的概念、意义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5.1 草地健康的概念 | 第25-26页 |
1.5.2 草地健康的意义 | 第26页 |
1.5.3 草地健康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2 研究区概况、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8-4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8-33页 |
2.1.1 地理概况 | 第28-29页 |
2.1.2 草地植被状况 | 第29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29-32页 |
2.1.4 土壤状况 | 第32-33页 |
2.1.5 水文及水资源特征 | 第33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33-36页 |
2.2.1 补播试验牧草筛选与设计 | 第33-34页 |
2.2.2 施肥试验设计 | 第34-36页 |
2.3 指标测定及方法 | 第36-38页 |
2.3.1 抗旱性评价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 第36页 |
2.3.2 植物相关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 第36-37页 |
2.3.3 土壤相关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 第37-38页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8-43页 |
2.4.1 试验样地植物功能群的划分 | 第38-39页 |
2.4.2 生物多样性计算 | 第39-40页 |
2.4.3 牧草相对饲用价值 | 第40页 |
2.4.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0-41页 |
2.4.5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1-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105页 |
3.1 四种豆科牧草种子抗旱性评价 | 第43-49页 |
3.1.1 模拟干旱对4种豆科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3-45页 |
3.1.2 模拟干旱对4种豆科牧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5-47页 |
3.1.3 四种牧草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47-49页 |
3.2 不同改良措施对植被的影响 | 第49-62页 |
3.2.1 群落中主要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变化 | 第49-52页 |
3.2.2 群落中各功能群地上生物量的变化 | 第52-56页 |
3.2.3 群落生物量的变化 | 第56-59页 |
3.2.4 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 第59-61页 |
3.2.5 群落牧草相对饲用价值的变化 | 第61-62页 |
3.3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的影响 | 第62-95页 |
3.3.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62-66页 |
3.3.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66-80页 |
3.3.3 对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 | 第80-95页 |
3.4 退化天然草地改良措施综合评价 | 第95-105页 |
4 讨论 | 第105-114页 |
4.1 不同改良措施对植被的影响 | 第105-109页 |
4.1.1 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4.1.2 对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4.1.3 对群落牧草相对饲用价值的影响 | 第109页 |
4.2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的影响 | 第109-113页 |
4.2.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4.2.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4.2.3 对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4.3 对改良方式的评价 | 第113-114页 |
5 结论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2页 |
作者简介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