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水中病毒特征及污染状况 | 第14-19页 |
1.3 水环境中病毒浓集方法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3.1 滤膜过滤-洗脱法 | 第19-21页 |
1.3.2 固体颗粒吸附-洗脱法 | 第21页 |
1.3.3 絮凝沉淀法 | 第21-22页 |
1.3.4 超滤法 | 第22页 |
1.3.5 免疫磁珠分离法 | 第22-23页 |
1.4 水中病毒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23-30页 |
1.4.1 细胞培养法 | 第24页 |
1.4.2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24页 |
1.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4-29页 |
1.4.4 免疫技术与PCR 相结合的检测方法 | 第29页 |
1.4.5 细胞培养法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1.4.6 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 | 第30页 |
1.5 水处理过程中对病毒的去除及灭活规律研究现状 | 第30-35页 |
1.5.1 污水处理过程中病毒去除规律 | 第31-32页 |
1.5.2 消毒过程对病毒的灭活效果及机理 | 第32-35页 |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5-37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第2章 水中病毒定量PCR 和ICC-RT-q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7-55页 |
2.1 概述 | 第37页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45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7-39页 |
2.2.2 轮状病毒的培养和滴度测定 | 第39-40页 |
2.2.3 轮状病毒RNA 及腺病毒DNA 的提取、RNA 逆转录 | 第40-41页 |
2.2.4 定量PCR 质粒标准品制备 | 第41-44页 |
2.2.5 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定量PCR 检测 | 第44-45页 |
2.2.6 ICC-RT-qPCR 方法测定轮状病毒 | 第45页 |
2.2.7 热灭活轮状病毒 | 第45页 |
2.3 水中病毒定量PCR 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第45-50页 |
2.3.1 定量PCR 反应条件优化 | 第45-46页 |
2.3.2 定量PCR 检测限、定量区间及标准曲线 | 第46-48页 |
2.3.3 定量PCR 检测的特异性 | 第48页 |
2.3.4 定量PCR 检测的重复性 | 第48-50页 |
2.4 水环境中病毒ICC-RT-qPCR 方法建立与优化 | 第50-54页 |
2.4.1 空斑法检测轮状病毒浓度 | 第50页 |
2.4.2 ICC-RT-qPCR 检测低浓度轮状病毒所需培养时间 | 第50-51页 |
2.4.3 ICC-RT-qPCR 法与空斑法比较 | 第51-52页 |
2.4.4 利用ICC-RT-qPCR 方法定量检测具有感染性的轮状病毒 | 第52页 |
2.4.5 ICC-RT-qPCR 方法与RT-qPCR 方法比较 | 第52-5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3章 水中病毒FACS 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第55-69页 |
3.1 概述 | 第55-56页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3.2.2 腺病毒的培养和滴度测定 | 第56-57页 |
3.2.3 腺病毒FACS 检测方法. | 第57-59页 |
3.2.4 比较FACS 和qPCR 检测方法 | 第59页 |
3.2.5 利用FACS 方法检测实际水样中腺病毒 | 第59页 |
3.3 FACS 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第59-65页 |
3.3.1 目标蛋白和宿主细胞系的筛选 | 第60-61页 |
3.3.2 基于hexon 蛋白的FACS 方法建立与优化 | 第61-62页 |
3.3.3 基于FACS-hexon 方法检测多种血清型腺病毒 | 第62-64页 |
3.3.4 基于FACS-hexon 方法定量检测腺病毒 | 第64-65页 |
3.4 腺病毒FACS 方法的评价与应用 | 第65-67页 |
3.4.1 FACS 方法和空斑法检测腺病毒的比较. | 第65页 |
3.4.2 FACS 方法和qPCR 方法比较及在消毒分析中的应用 | 第65-66页 |
3.4.3 利用FACS方法检测实际水样中的腺病毒 | 第66-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紫外线和氯消毒对轮状病毒灭活规律研究 | 第69-87页 |
4.1 概述 | 第69页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69-72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9页 |
4.2.2 紫外线消毒实验 | 第69-70页 |
4.2.3 氯消毒试验 | 第70-71页 |
4.2.4 轮状病毒检测方法 | 第71-72页 |
4.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72页 |
4.3 紫外线对轮状病毒的灭活效果 | 第72-76页 |
4.3.1 利用空斑法与ICC-RT-qPCR 法评价紫外线对轮状病毒的灭活 | 第72-75页 |
4.3.2 利用RT-qPCR 方法评价紫外线对轮状病毒基因片段的破坏 | 第75-76页 |
4.4 氯消毒对轮状病毒的灭活效果 | 第76-85页 |
4.4.1 比较空斑法与ICC-RT-qPCR 法评价氯消毒对轮状病毒灭活规律 | 第76-78页 |
4.4.2 氯消毒对轮状病毒基因片段的破坏 | 第78-80页 |
4.4.3 氯消毒对轮状病毒表面抗原的破坏 | 第80-81页 |
4.4.4 轮状病毒感染性、基因片段和抗原性灭活速率比较 | 第81-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5章 水处理过程中病毒去除特性研究 | 第87-108页 |
5.1 概述 | 第87页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87-92页 |
5.2.1 水样 | 第87-88页 |
5.2.2 试剂与材料 | 第88-89页 |
5.2.3 二氧化硅固体颗粒吸附-洗脱法浓集污水及处理后出水中病毒 | 第89-90页 |
5.2.4 滤膜吸附-洗脱法浓集海水及淡化后出水中病毒 | 第90-91页 |
5.2.5 RT-qPCR 方法测定水样中轮状病毒和腺病毒核酸浓度 | 第91-92页 |
5.2.6 ICC-RT-qPCR 方法测定感染性轮状病毒浓度 | 第92页 |
5.2.7 FACS-hexon 方法检测具有感染性的腺病毒 | 第92页 |
5.2.8 大肠杆菌噬菌体检测 | 第92页 |
5.3 污水处理过程(含再生工艺)中病毒去除规律 | 第92-99页 |
5.3.1 ICC-RT-qPCR 和RT-qPCR 两种检测方法效果分析 | 第92-93页 |
5.3.2 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病毒季节变化特点分析 | 第93-96页 |
5.3.3 污水处理过程中(含再生工艺)轮状病毒的去除特性分析 | 第96-97页 |
5.3.4 以污水处理厂出水作为补充水源的景观水体中病毒污染状况 | 第97-99页 |
5.4 降水对海水及海水淡化出水中病毒污染状况的影响 | 第99-10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8-111页 |
6.1 结论 | 第108-110页 |
6.2 建议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