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26页 |
1 马铃薯晚疫病 | 第13-17页 |
1.1 概述 | 第13页 |
1.2 病原菌特性 | 第13-14页 |
1.3 病害症状 | 第14-15页 |
1.4 防治方法 | 第15-17页 |
2 植物诱导抗病性 | 第17-20页 |
2.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定义 | 第17-19页 |
2.2 生物源诱导因子 | 第19页 |
2.3 非生物源诱导因子 | 第19-20页 |
3 诱导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3.1 木质素的产生 | 第20页 |
3.2 植物保卫素的合成和积累 | 第20-21页 |
3.3 植物防御酶系的变化 | 第21-22页 |
3.4 活性氧迸发(OXB) | 第22页 |
3.5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22-23页 |
4 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4.1 生物源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 | 第23-24页 |
4.2 非生物源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 | 第24页 |
4.3 诱导抗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2章 放线菌A5295 激发子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26-3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1.1 供试菌种 | 第26页 |
1.2 马铃薯 | 第26页 |
1.3 培养基 | 第26页 |
1.4 试剂 | 第26页 |
1.5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1 放线菌A5295 激发子的制备 | 第27页 |
2.1.1 种子液的制备 | 第27页 |
2.1.2 激发子的制备 | 第27页 |
2.2 马铃薯块茎诱导抗病性实验 | 第27-28页 |
2.2.1 马铃薯块茎诱导实验 | 第27-28页 |
2.2.2 挑战接种 | 第28页 |
2.2.3 病情指数统计及诱抗效果的计算 | 第28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3.1 不同处理发酵液干物质含量比较 | 第28-29页 |
3.2 不同处理发酵液在中度抗病品种上的诱抗效果 | 第29-30页 |
3.3 不同处理发酵液在抗感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上的诱抗效果 | 第30-34页 |
4 讨论 | 第34-35页 |
第3章 马铃薯块茎SDS-PAGE 方法优化 | 第35-4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1.1 马铃薯 | 第35页 |
1.2 试剂 | 第35-37页 |
1.2.1 可溶性蛋白提取缓冲液 | 第35页 |
1.2.2 蛋白质含量测定试剂 | 第35-36页 |
1.2.3 电泳试剂 | 第36-37页 |
1.2.4 其他试剂 | 第37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2.1 可溶性蛋白的提取 | 第37-38页 |
2.1.1 丙酮沉淀法 | 第37页 |
2.1.2 酚提取法 | 第37-38页 |
2.1.3 TCA 法 | 第38页 |
2.1.4 磷酸缓冲液法 | 第38页 |
2.1.5 直接提取法 | 第38页 |
2.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2.3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38-39页 |
2.3.1 凝胶的制备 | 第38-39页 |
2.3.2 上样与电泳 | 第39页 |
2.3.3 染色与脱色 | 第39页 |
2.4 直接提取法的改进 | 第39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3.1 五种提取方法所得马铃薯蛋白质的含量 | 第39-40页 |
3.2 五种提取方法所得马铃薯块茎蛋白质电泳结果的比较 | 第40-41页 |
3.3 不同盐浓度提取效果的比较 | 第41页 |
4 讨论 | 第41-43页 |
第4章 马铃薯诱导抗病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 第43-5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1.1 激发子和马铃薯 | 第43页 |
1.2 试剂 | 第43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2.1 块茎的诱导处理 | 第44页 |
2.2 块茎的挑战接种 | 第44页 |
2.3 可溶性蛋白的提取 | 第44页 |
2.4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44-45页 |
2.5 马铃薯块茎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2.6 可溶性蛋白对游动孢子释放的作用 | 第45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3.1 不同发酵培养时间所得激发子处理下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 第45-50页 |
3.1.1 S78 组合所得激发子诱导后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 第45-47页 |
3.1.2 S712 组激发子诱导处理后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 第47-48页 |
3.1.3 S716 组合激发子诱导处理后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 第48-50页 |
3.2 只用激发子诱导处理后不同时间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 第50-51页 |
3.3 先用激发子诱导处理再挑战接种后不同时间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 第51-53页 |
3.4 可溶性蛋白对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 | 第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第5章 马铃薯诱导抗病中抗性相关酶的变化 | 第55-6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1.1 激发子和马铃薯 | 第55页 |
1.2 试剂 | 第55-56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2.1 块茎的诱导处理 | 第56页 |
2.2 酶的提取 | 第56页 |
2.3 酶活性的测定 | 第56-5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6页 |
3.1 POD 活性的变化 | 第58-60页 |
3.2 PPO 活性的变化 | 第60-62页 |
3.3 PAL 活性的变化 | 第62-64页 |
3.4 SOD 活性的变化 | 第64-66页 |
4 讨论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