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1.2 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概述 | 第8-9页 |
1.2.1 基本概念 | 第8-9页 |
1.2.2 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 第9页 |
1.3 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4 本文的内容和结构 | 第11-12页 |
1.4.1 本文内容 | 第11页 |
1.4.2 本文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可靠性理论基础 | 第12-22页 |
2.1 配电系统元件的可靠性 | 第12-19页 |
2.1.1 可修复元件的可靠性指标 | 第12-13页 |
2.1.2 可修复元件的状态 | 第13-15页 |
2.1.3 可修复元件的状态转移 | 第15-17页 |
2.1.4 串并联元件的可靠性计算 | 第17-19页 |
2.2 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指标 | 第19-22页 |
2.2.1 负荷点可靠性指标 | 第19-20页 |
2.2.2 系统可靠性指标 | 第20-22页 |
第三章 CNP 系统中可靠性计算分析方法改进 | 第22-50页 |
3.1 计算机辅助城市电网规划介绍 | 第22-25页 |
3.1.1 城市电网规划 | 第22-23页 |
3.1.2 计算机辅助城市电网规划 | 第23页 |
3.1.3 城市电网规划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CNP40 简介 | 第23-25页 |
3.2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计算方法-馈线分区方法 | 第25-29页 |
3.2.1 馈线分区的概念及网络化简 | 第25-27页 |
3.2.2 故障影响模式的判断准则 | 第27-28页 |
3.2.3 程序流程 | 第28-29页 |
3.3 中压配电系统可靠性计算的电源模型改进 | 第29-36页 |
3.3.1 改进CNP40 系统中压电网电源模型的意义 | 第29-30页 |
3.3.2 电源模型改进方法与程序实现 | 第30-33页 |
3.3.3 算例验证 | 第33-36页 |
3.4 基于户模型的可靠性计算方法及程序实现 | 第36-43页 |
3.4.1 户模型基本概念 | 第36-37页 |
3.4.2 基于用户模型的可靠性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3.4.3 程序实现 | 第38-42页 |
3.4.4 算例分析 | 第42-43页 |
3.5 可靠性计算中的等值点处理方法及程序实现 | 第43-49页 |
3.5.1 等值点基本概念 | 第43-44页 |
3.5.2 等值点的处理方法以及程序实现 | 第44-47页 |
3.5.3 算例分析 | 第47-49页 |
3.6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配电系统规划可靠性模块新功能开发 | 第50-70页 |
4.1 CNP40 软件开发概述 | 第50-51页 |
4.1.1 可靠性模块新功能开发背景 | 第50页 |
4.1.2 开发环境 | 第50-51页 |
4.2 CNP40 系统及可靠性模块介绍 | 第51-56页 |
4.2.1 可靠性计算基本功能 | 第53-54页 |
4.2.2 可靠性分析功能 | 第54-56页 |
4.3 计及设备检修的可靠性计算功能 | 第56-58页 |
4.3.1 计及设备检修的意义 | 第56页 |
4.3.2 设计思路 | 第56-58页 |
4.3.3 功能介绍 | 第58页 |
4.4 考虑前序算法的可靠性计算功能 | 第58-61页 |
4.4.1 开发意义 | 第58-59页 |
4.4.2 设计思路 | 第59-60页 |
4.4.3 功能介绍 | 第60-61页 |
4.5 可靠性计算局部计算功能实现 | 第61-65页 |
4.5.1 可靠性局部计算开发意义 | 第61-62页 |
4.5.2 设计思路 | 第62-63页 |
4.5.3 功能介绍 | 第63-65页 |
4.6 算例分析 | 第65-69页 |
4.7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