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频域辨识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5-27页 |
2.1 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组成 | 第15-20页 |
2.1.1 电机本体结构 | 第15-16页 |
2.1.2 电子开关线路 | 第16-17页 |
2.1.3 位置检测机构 | 第17-20页 |
2.2 无刷直流电机运行原理 | 第20-22页 |
2.3 无刷直流电机的运行特性 | 第22-24页 |
2.4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继电反馈的频域辨识 | 第27-38页 |
3.1 继电反馈的基础知识 | 第27-30页 |
3.1.1 继电反馈系统的组成 | 第27-28页 |
3.1.2 描述函数法 | 第28-29页 |
3.1.3 傅立叶方法 | 第29-30页 |
3.1.4 过程静态增益的估计 | 第30页 |
3.2 继电反馈辨识方法概述 | 第30-31页 |
3.3 基于继电反馈测试的频率信息点的获取 | 第31-35页 |
3.3.1 负实轴交点频率特性的辨识 | 第31页 |
3.3.2 负虚轴交点频率特性的辨识 | 第31-33页 |
3.3.3 其它点频率特性的辨识 | 第33-34页 |
3.3.4 实际继电测试信息的获取 | 第34-35页 |
3.4 模型辨识的方法 | 第35-37页 |
3.4.1 FOPDT模型的求解 | 第35-36页 |
3.4.2 SOPDT模型的求解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控制系统频域辨识的仿真研究 | 第38-49页 |
4.1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38-39页 |
4.2 控制系统频域辨识的方法 | 第39-43页 |
4.2.1 连续继电辨识的方法 | 第39-41页 |
4.2.2 继电环节的选取 | 第41页 |
4.2.3 继电辨识方法的确定 | 第41-43页 |
4.3 控制系统频域辨识的仿真研究 | 第43-47页 |
4.3.1 继电辨识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4.3.2 仿真程序M脚本文件的建立 | 第44-45页 |
4.3.3 仿真结果 | 第45-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频域辨识 | 第49-78页 |
5.1 控制芯片TMS320F2812 功能概述 | 第49-51页 |
5.2 硬件系统设计 | 第51-61页 |
5.2.1 系统架构 | 第51-52页 |
5.2.2 逆变器电路 | 第52-53页 |
5.2.3 隔离及驱动电路 | 第53-55页 |
5.2.4 PWM波信号输出电路 | 第55-56页 |
5.2.5 转子位置检测电路 | 第56-59页 |
5.2.6 速度检测电路 | 第59-60页 |
5.2.7 通讯部分电路设计 | 第60-61页 |
5.3 软件系统设计 | 第61-72页 |
5.3.1 DSP软件开发简介 | 第61-64页 |
5.3.2 系统软件结构 | 第64-68页 |
5.3.3 串口监控软件 | 第68-72页 |
5.4 控制系统的调试和运行 | 第72-74页 |
5.5 控制系统的频域辨识 | 第74-7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隔离及驱动电路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85-86页 |
图表目录 | 第86-88页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