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目录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 1.2 交通流模型的发展 | 第15-20页 |
| 1.2.1 三类基本模型 | 第16-19页 |
| 1.2.2 各向异性高阶模型的新发展 | 第19-20页 |
| 1.2.3 国内交通流建模研究 | 第20页 |
| 1.3 交通流中的非线性波 | 第20-26页 |
| 1.3.1 由宏观模型所描述的非线性波 | 第20-25页 |
| 1.3.2 由微观模型所描述的非线性波 | 第25-26页 |
| 1.4 空间非均匀道路的瓶颈效应 | 第26-27页 |
| 1.5 稳定性分析与其它数学理论 | 第27-28页 |
| 1.6 本文的工作及创新点 | 第28-32页 |
| 第二章 基于Lagrange坐标的高阶交通流模型及其宽移动堵塞行波解 | 第32-46页 |
| 2.1 Lagrange坐标和高阶交通流模型 | 第32-35页 |
| 2.1.1 Lagrange坐标和质量守恒 | 第32-33页 |
| 2.1.2 流体力学中的加速度 | 第33-34页 |
| 2.1.3 高阶交通流模型 | 第34-35页 |
| 2.2 模型的行波解性质 | 第35-38页 |
| 2.2.1 线性稳定性条件 | 第36页 |
| 2.2.2 行波和宽移动堵塞解 | 第36-38页 |
| 2.3 模型的半离散形式及其数值结果 | 第38-44页 |
| 2.3.1 半离散模型的线性稳定性 | 第39-40页 |
| 2.3.2 相应的跟车模型 | 第40页 |
| 2.3.3 数值解与解析解的比较 | 第40-4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粘性各向异性交通流模型的相平面分析 | 第46-76页 |
| 3.1 模型方程 | 第46-47页 |
| 3.2 系统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 | 第47-51页 |
| 3.3 非平凡稳态解的类型 | 第51-58页 |
| 3.3.1 系统存在两个平衡点 | 第51-54页 |
| 3.3.2 系统存在三个平衡点 | 第54-57页 |
| 3.3.3 边界条件与非平凡稳态解 | 第57-58页 |
| 3.4 数值模拟 | 第58-74页 |
| 3.4.1 相应非线性系统的数值解 | 第58-70页 |
| 3.4.2 相应跟车模型的数值解 | 第70-7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四章 包含上下坡路段的交通流定常解及其稳定性 | 第76-100页 |
| 4.1 模型方程与道路结构 | 第76-78页 |
| 4.2 定常解分析 | 第78-82页 |
| 4.3 定常解的类型 | 第82-84页 |
| 4.3.1 流量达到环形道路通行能力的情形 | 第82-84页 |
| 4.3.2 流量未达到环形道路通行能力的情形 | 第84页 |
| 4.4 定常解的稳定性 | 第84-88页 |
| 4.5 数值模拟 | 第88-97页 |
| 4.5.1 质量增量△M=1 | 第89-93页 |
| 4.5.2 质量增量△M=0.1 | 第93-97页 |
| 4.6 饱和流量平台及其临界密度 | 第97-98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 5.1 作总结 | 第100-101页 |
| 5.2 研究展望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工作 | 第110-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