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2.1 社会角度 | 第9-10页 |
1.2.2 建筑设计角度 | 第10-12页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相关研究状况 | 第13-17页 |
1.5.1 环境行为学 | 第13-15页 |
1.5.2 人因工程学 | 第15-17页 |
第2章 现代建筑空间的自主性使用现象 | 第17-35页 |
2.1 二十世纪现代建筑:空间使用的自主性初露头角 | 第17-25页 |
2.1.1 勒·柯布西耶:多米诺体系与屋顶花园 | 第17-19页 |
2.1.2 密斯·凡·德·罗:通用空间 | 第19-20页 |
2.1.3 路易斯·I·康:“可用性” | 第20-22页 |
2.1.4 赫曼·赫兹伯格:“多价性” | 第22-25页 |
2.2 二十一世纪现代建筑:空间使用的自主性迅速发展 | 第25-34页 |
2.2.1 伊东丰雄:流动 | 第25-27页 |
2.2.2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公园”与运动体验 | 第27-29页 |
2.2.3 藤本壮介:“穴” | 第29-32页 |
2.2.4 李晓东:自发 | 第32-34页 |
2.3 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建筑空间自主性使用行为的心理学引发机制 | 第35-45页 |
3.1 人、行为与环境三者的关系 | 第35-36页 |
3.1.1 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3.1.2 环境对人和行为的影响 | 第36页 |
3.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 第36-38页 |
3.2.1 皮亚杰学派 | 第36-37页 |
3.2.3 认知发展论的核心概念 | 第37-38页 |
3.3 行为产生的完整系统 | 第38-41页 |
3.3.1 “场论”公式与认知心理学 | 第38-41页 |
3.3.2 “场论”公式对行为产生的完整描述 | 第41页 |
3.4 建筑空间自主性使用行为的产生 | 第41-44页 |
3.4.1 个人因素(P)及其认知(f) | 第41-42页 |
3.4.2 环境因素(E)及其认知(f) | 第42-44页 |
3.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自主性使用空间的营造策略 | 第45-59页 |
4.1 自主性使用空间的释义与营造原则 | 第45-46页 |
4.1.1 自主性使用空间释义 | 第45页 |
4.1.2 自主性使用空间的营造原则 | 第45-46页 |
4.2 “非常原则”的具体策略 | 第46-52页 |
4.2.1 常规现代建筑空间的使用图式与空间特性 | 第47页 |
4.2.2 “非常原则”策略一:边界模糊 | 第47-49页 |
4.2.3 “非常原则”策略二:功能模糊 | 第49-50页 |
4.2.4 “非常原则”策略三:等级模糊 | 第50-52页 |
4.3 “简明可用原则”的具体策略 | 第52-56页 |
4.3.1 “简明可用原则”策略一:结构简明 | 第52-53页 |
4.3.2 “简明可用原则”策略二:形象简明 | 第53-54页 |
4.3.3 “简明可用原则”策略三:可用性多样 | 第54-56页 |
4.4 “近似原则”的具体策略 | 第56-58页 |
4.4.1 建筑以外的自主性使用空间 | 第56页 |
4.4.2 “近似原则”策略:隐喻 | 第56-58页 |
4.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自主性使用空间与当代建筑设计 | 第59-71页 |
5.1 自主性使用空间适用的建筑类型 | 第59-63页 |
5.1.1 自主性使用空间的特性 | 第59页 |
5.1.2 自主性使用空间适合的建筑功能类型 | 第59-62页 |
5.1.3 自主性使用空间适合的建筑空间尺度 | 第62-63页 |
5.2 自主性使用空间的设计要点 | 第63-64页 |
5.2.1 新的设计方法要点 | 第63-64页 |
5.2.2 自主性使用空间设计难点 | 第64页 |
5.3 自主性使用空间的设计案例 | 第64-71页 |
5.3.1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空间设计 | 第65-67页 |
5.3.2 长城脚下·建筑艺术博览园设计 | 第67-69页 |
5.3.3 中海工业上海总部办公楼设计 | 第69-71页 |
第6章 结语:未完的探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附录 A | 第76-8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