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铂(Ⅳ)类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1.2 铂类抗癌药物的发展 | 第11-18页 |
1.2.1 经典构效关系的铂类配合物 | 第11-13页 |
1.2.2 非经典构效关系的铂类配合物 | 第13-18页 |
1.3 非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发展 | 第18页 |
1.4 铂类抗癌药物的作用机制 | 第18-19页 |
1.5 立题依据和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1.5.1 立体依据 | 第19-20页 |
1.5.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1-32页 |
2.1 试剂及仪器 | 第21页 |
2.1.1 试剂 | 第21页 |
2.1.2 仪器 | 第21页 |
2.2 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1-32页 |
2.2.1 前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21-24页 |
2.2.2 Pt(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24-26页 |
2.2.3 Pt(Ⅳ)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26-32页 |
第3章 配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32-35页 |
3.1 肿瘤细胞抑制活性测试方法 | 第3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第4章 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亚硝酸根 | 第35-41页 |
4.1 绪论 | 第35页 |
4.2 试剂与仪器 | 第35页 |
4.2.1 试剂 | 第35页 |
4.2.2 仪器 | 第35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35-40页 |
4.3.1 测定方法 | 第35页 |
4.3.2 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4.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