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建筑节能设计论文

陕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细则的分析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2-15页
        1.1.1 绿色建筑全球化发展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第12-13页
        1.1.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第13-14页
        1.1.3 陕西省绿色建筑发展的挑战与契机第14-15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第16-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 课题研究框架第17-18页
第二章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对比研究第18-35页
    2.1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概述第18-21页
        2.1.1 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第18页
        2.1.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概念及内涵第18-19页
        2.1.3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内容第19-21页
        2.1.4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评价机制第21页
    2.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国外典型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第21-33页
        2.2.1 建立机构的对比分析第21-23页
        2.2.2 认证程序的对比分析第23-25页
        2.2.3 评价工具的对比分析第25-29页
        2.2.4 评价内容的对比分析第29-33页
    2.3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优缺点第33-34页
        2.3.1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优点第33-34页
        2.3.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缺点第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基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分析第35-51页
    3.1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地方性发展研究第35-39页
        3.1.1 国内地方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政策的发展研究第35-37页
        3.1.2 国内地方性绿色建筑认证项目的发展研究第37-39页
    3.2 国内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研究第39-50页
        3.2.1 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指标为基础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分析第39-44页
        3.2.2 以星级绿色建筑划分为基础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分析第44-46页
        3.2.3 以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划分为基础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分析第46-50页
    3.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对《陕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细则》框架结构的分析研究第51-63页
    4.1 对《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和《陕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细则》的概述第51-52页
    4.2 “技术细则”与“实施细则”的对比研究第52-57页
        4.2.1 绿色建筑等级划分项数要求的对比研究第52-55页
        4.2.2 绿色建筑指标权重上的对比研究第55-56页
        4.2.3 绿色建筑评价项内容上的对比研究第56-57页
        4.2.4 技术支撑材料要求上的对比研究第57页
    4.3 “实施细则”与其他地方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对比研究第57-60页
        4.3.1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特点介绍第58-59页
        4.3.2 《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特点介绍第59页
        4.3.3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特点介绍第59-60页
    4.4 “实施细则”在框架结构上的问题分析及修订建议第60-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陕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细则》条文分析及研究第63-88页
    5.1 “实施细则”控制项条文与相关建筑规范条文的对比研究第63-71页
        5.1.1 居住建筑部分控制项条文与相关建筑规范条文的对比研究第63-68页
        5.1.2 公共建筑部分控制项条文与相关建筑规范条文的对比研究第68-71页
    5.2 基于“实施细则”的项目自评估分析第71-85页
        5.2.1 项目基本情况第71-73页
        5.2.2 项目自评估前提第73-74页
        5.2.3 项目绿色建筑自评估概述第74-84页
        5.2.4 项目绿色建筑自评估结果第84-85页
    5.3 基于项目自评估的“实施细则”条文问题分析及修订建议第85-87页
    5.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结论及展望第88-91页
    6.1 论文结论第88-90页
    6.2 研究工作展望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4-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态理念的陕南小城镇规划方法研究--以长安镇建设规划为例
下一篇:公路车—桥耦合典型车辆运动方程的建立及软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