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信用利益论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8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第10-14页
        1.1.1 研究缘起第10-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4页
    第二节 主要观点、创新和不足第14-18页
        1.2.1 主要观点第14-16页
        1.2.2 创新之处第16页
        1.2.3 不足之处第16-18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8-39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第18-23页
        2.1.1 利益理论研究的相关综述第18-20页
        2.1.2 信用理论研究的相关论述第20-23页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第23-30页
        2.2.1 利益理论研究第23-25页
        2.2.2 信用理论研究第25-30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30-39页
        2.3.1 国外研究综述第30-33页
        2.3.2 国内研究综述第33-36页
        2.3.3 文献综述总结第36-39页
第三章 信用利益的理论基础第39-55页
    第一节 信用利益的含义第39-49页
        3.1.1 信用解析第39-43页
        3.1.2 利益解析第43-48页
        3.1.3 信用利益的含义第48-49页
    第二节 信用利益的特征第49-51页
        3.2.1 信用利益的累积性第49-50页
        3.2.2 信用利益的系统性第50页
        3.2.3 信用利益的风险性第50-51页
    第三节 信用利益的分类第51-55页
        3.3.1 按信用交易主体不同分类第51-52页
        3.3.2 按信用交易活动领域分类第52-55页
第四章 信用利益形成的理论分析第55-81页
    第一节 信用利益形成的基础第55-61页
        4.1.1 分工是研究信用利益形成的起点第55-56页
        4.1.2 产权是信用利益形成的前提条件第56-58页
        4.1.3 信息不完备约束理论是信用利益形成的理论基础第58-61页
    第二节 信用利益形成的制度保障第61-69页
        4.2.1 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约束信用利益的形成第61-65页
        4.2.2 信用制度保障信用利益的形成第65-69页
    第三节 信用利益形成的机制第69-81页
        4.3.1 信用制度促进交易费用降低实现信用利益第69-75页
        4.3.2 信用资本创造信用利益第75-81页
第五章 信用利益的演进第81-93页
    第一节 信用利益演进的一般规律第81-87页
        5.1.1 信用创新推动信用利益演进第81页
        5.1.2 信用利益演进的自然属性第81-83页
        5.1.3 信用利益演进中政府作用的基础性和两面性第83-87页
    第二节 自然经济时期信用利益第87-88页
        5.2.1 自然经济时期交易的发展第87页
        5.2.2 自然经济时期信用利益演进第87-88页
    第三节 商品经济时期信用利益第88-90页
        5.3.1 商品经济时期信用的发展第88-89页
        5.3.2 商品经济时期信用利益演进第89-90页
    第四节 信用经济时期信用利益第90-93页
        5.4.1 信用经济时期信用的扩张第90-91页
        5.4.2 现代信用经济时期信用利益演进第91-93页
第六章 信用利益的宏观分析第93-107页
    第一节 信用与经济增长第93-97页
        6.1.1 信用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分析第93-95页
        6.1.2 信用通过改变金融及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第95-96页
        6.1.3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第96-97页
        6.1.4 信用与经济增长的互动作用第97页
    第二节 我国信用活动发展现状分析第97-102页
        6.2.1 信用总规模相对较低,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有限第97-99页
        6.2.2 经济信用化率低,信用活动与经济增长不匹配第99-100页
        6.2.3 信用活动分布与结构不平衡制约经济发展第100-102页
        6.2.4 良好的信用交易制度环境与条件尚未形成第102页
    第三节 我国信用利益的实证分析第102-107页
        6.3.1 实证方案设计第102-103页
        6.3.2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第103-104页
        6.3.3 实证分析过程第104-105页
        6.3.4 结论第105-107页
第七章 信用利益的微观分析第107-130页
    第一节 商业信用利益第107-115页
        7.1.1 商业信用利益的理论分析第107-111页
        7.1.2 商业信用利益经验性研究第111-113页
        7.1.3 我国商业信用利益现状第113-115页
    第二节 银行信用利益第115-123页
        7.2.1 银行信用利益的理论分析第115-119页
        7.2.2 银行信用利益经验性研究第119-121页
        7.2.3 我国银行信用利益现状第121-123页
    第三节 消费信用利益第123-130页
        7.3.1 消费信用利益的理论分析第123-126页
        7.3.2 消费信用利益的经验性研究第126-127页
        7.3.3 消费信用利益现状第127-130页
第八章 国外信用利益的实践第130-147页
    第一节 美国信用利益的实践第130-138页
        8.1.1 美国的征信系统第130-133页
        8.1.2 美国的信用评级体系第133-134页
        8.1.3 美国的信用法律法规第134-136页
        8.1.4 美国政府和专业协会对信用服务行业的监管第136-137页
        8.1.5 美国信用利益发展实践经验第137-138页
    第二节 欧洲信用利益的实践第138-142页
        8.2.1 德国信用利益的实践第138-140页
        8.2.2 英国的信用利益实践第140-142页
    第三节 日韩信用利益的实践第142-147页
        8.3.1 日本信用利益的实践第142-145页
        8.3.2 韩国信用利益的实践第145-147页
第九章 促进中国信用利益实现的对策第147-165页
    第一节 我国信用利益的发展回顾和建设现状第147-154页
        9.1.1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历程第147-148页
        9.1.2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步成就第148-151页
        9.1.3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足之处第151-154页
    第二节 信用利益与我国和谐社会第154-156页
        9.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义第154页
        9.2.2 信用利益与我国和谐社会第154-156页
    第三节 促进中国信用利益实现的具体对策第156-165页
        9.3.1 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社会信用体系,保障信用利益的最大化第157-160页
        9.3.2 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银行信用利益的实现第160-161页
        9.3.3 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最大化地实现企业信用利益第161-163页
        9.3.4 突破消费信用发展瓶颈,扩大消费信用利益的实现基础第163-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1页
后记第171-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据驱动的大型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和预测研究
下一篇:企业IT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