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4页 |
1 引言 | 第14-3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3 论文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1.3.1 论文的理论框架 | 第27-29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9页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9-31页 |
2 公民道德与责任的逻辑关系 | 第31-40页 |
2.1 公民既是道德主体也是责任主体 | 第31-35页 |
2.1.1 公民是道德的主体彰显出人的理性意识 | 第31-33页 |
2.1.2 公民是责任的主体展示出公民的主人公地位 | 第33-35页 |
2.2 公民的道德与责任既相互依托又互为条件 | 第35-40页 |
2.2.1 道德是履行责任的内在动力 | 第35-37页 |
2.2.2 公民履行责任体现出人的道德自律 | 第37-40页 |
3 公民道德责任的内涵与实质 | 第40-48页 |
3.1 公民道德责任的基本内涵 | 第40-43页 |
3.1.1 公民道德责任是对份内应尽职责的道义担当 | 第40-41页 |
3.1.2 公民道德责任是对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自觉践履 | 第41-42页 |
3.1.3 公民道德责任是对行为后果的善恶的自愿承担 | 第42-43页 |
3.2 公民道德责任的实质 | 第43-48页 |
3.2.1. 道德责任是发展人的本质的内在需要 | 第44-46页 |
3.2.2. 道德责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 | 第46-48页 |
4 公民道德责任的主要特征及相关领域 | 第48-64页 |
4.1 公民道德责任的主要特征 | 第48-53页 |
4.1.1 民族性特征 | 第48-49页 |
4.1.2 时代性特征 | 第49-50页 |
4.1.3 双向性特征 | 第50-51页 |
4.1.4 自律性特征 | 第51-52页 |
4.1.5 层次性特征 | 第52页 |
4.1.6 应当性特征 | 第52-53页 |
4.2 公民道德责任的相关范畴 | 第53-64页 |
4.2.1 政治领域的公民道德责任 | 第53-55页 |
4.2.2 经济领域的公民道德责任 | 第55-57页 |
4.2.3 文化领域的公民道德责任 | 第57-59页 |
4.2.4 社会领域的公民道德责任 | 第59-61页 |
4.2.5 生态领域的公民道德责任 | 第61-64页 |
5 公民道德责任意识的生成要素和实施条件 | 第64-81页 |
5.1 公民道德责任意识的生成要素 | 第64-72页 |
5.1.1 公民的道德责任认知 | 第64-66页 |
5.1.2 公民的道德责任情感 | 第66-67页 |
5.1.3 公民的道德责任品德 | 第67-69页 |
5.1.4 公民的道德责任行为 | 第69-70页 |
5.1.5 公民的道德责任信仰 | 第70-72页 |
5.2 公民道德责任的履行条件 | 第72-81页 |
5.2.1 公民的自由是道德责任履行的前提 | 第72-74页 |
5.2.2 公民的平等是道德责任履行的基础 | 第74-76页 |
5.2.3 公民的权利是道德责任履行的保障 | 第76-78页 |
5.2.4 公民的义务是道德责任履行的外在动因 | 第78-81页 |
6 公民道德责任的理论渊源 | 第81-105页 |
6.1 西方“责任伦理”观为公民责任建设提供了有益启迪 | 第81-91页 |
6.1.1 西塞罗主张公民应发自内心地自愿承担责任 | 第81-85页 |
6.1.2 康德认为出于责任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 | 第85-89页 |
6.1.3 马克斯·韦伯主张公民应对自身行为的后果负责 | 第89-91页 |
6.2 马克思主义的权责统一思想奠定了道德责任的理论基础 | 第91-97页 |
6.2.1 公民的责任和权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第92-94页 |
6.2.2 无产阶级消灭阶级是为了“争取平等的权利和责任” | 第94-97页 |
6.3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责任伦理思想 | 第97-101页 |
6.3.1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责任观 | 第97-98页 |
6.3.2 以“礼”为规范的家庭责任伦理 | 第98-99页 |
6.3.3 以知“耻”为底线的行为规范伦理 | 第99-100页 |
6.3.4 以“忠”为主线的爱国责任思想 | 第100-101页 |
6.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 第101-105页 |
6.4.1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 第101-102页 |
6.4.2 引导公民树立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 第102-103页 |
6.4.3 倡导公民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 第103-105页 |
7 公民道德责任的主要内容 | 第105-122页 |
7.1 公民对自我的应尽责任 | 第105-108页 |
7.1.1 关爱生命 | 第105-106页 |
7.1.2 维护尊严 | 第106-107页 |
7.1.3 自主发展 | 第107-108页 |
7.2 公民对他人的应尽责任 | 第108-110页 |
7.2.1 诚信做人 | 第108-109页 |
7.2.2 尊重他人 | 第109页 |
7.2.3 友善待人 | 第109-110页 |
7.3 公民对家庭的应尽责任 | 第110-112页 |
7.3.1 忠于爱情 | 第111页 |
7.3.2 敬老爱幼 | 第111-112页 |
7.3.3 勤俭持家 | 第112页 |
7.4 公民对社会的应尽责任 | 第112-115页 |
7.4.1 爱岗敬业 | 第113页 |
7.4.2 遵守公德 | 第113-114页 |
7.4.3 互助合作 | 第114-115页 |
7.5 公民对国家的应尽责任 | 第115-119页 |
7.5.1 爱国奉献 | 第115-116页 |
7.5.2 有序参与 | 第116-118页 |
7.5.3 回馈社会 | 第118-119页 |
7.6 公民对人类的应尽责任 | 第119-122页 |
7.6.1 维护和谐 | 第119页 |
7.6.2 保护环境 | 第119-120页 |
7.6.3 节约资源 | 第120-122页 |
8 公民道德责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实施原则 | 第122-128页 |
8.1 公民责任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 | 第122-124页 |
8.1.1 公民责任担当意识淡漠凸显公民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 第122-123页 |
8.1.2 公民道德信仰滑坡凸显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 第123-124页 |
8.1.3 公民参与水平较低凸显道德责任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 第124页 |
8.2 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实施原则 | 第124-128页 |
8.2.1 坚持分层次教育的原则 | 第125页 |
8.2.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125-126页 |
8.2.3 坚持尊重差异性的原则 | 第126-127页 |
8.2.4 坚持责任育人的原则 | 第127-128页 |
9 公民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提升途径 | 第128-135页 |
9.1 着力提高公民的道德责任自律意识 | 第128-130页 |
9.1.1 提升公民的道德责任意识 | 第128-129页 |
9.1.2 激发公民的道德责任情感 | 第129页 |
9.1.3 培养公民的责任自律观念 | 第129-130页 |
9.2 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责任教育网络 | 第130-131页 |
9.2.1 强化公民的责任认知教育 | 第130-131页 |
9.2.2 提高公民的责任践行能力 | 第131页 |
9.3 着力营造“各守其职、各尽其责”的公民文化氛围 | 第131-133页 |
9.3.1 形成人人尽责的社会道德风尚 | 第131-132页 |
9.3.2 倡导恪尽职守的主流价值取向 | 第132-133页 |
9.4 着力完善公民尽责与问责的奖惩机制 | 第133-135页 |
9.4.1 激励公民自觉参与道德责任实践 | 第133页 |
9.4.2 健全鼓励尽责与惩罚失责的制度保障 | 第133-135页 |
结语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6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6-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