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棘轮效应 | 第11-12页 |
1.2 循环塑性本构模型 | 第12-18页 |
1.2.1 BKH 模型 | 第12页 |
1.2.2 MIKN/KINH 模型 | 第12页 |
1.2.3 Armstrong-Frederic 模型 | 第12-13页 |
1.2.4 Chaboche 模型 | 第13页 |
1.2.5 Ohno-Wang 模型 | 第13-14页 |
1.2.6 McDowell 模型 | 第14页 |
1.2.7 Jiang-Sehitoglu 模型 | 第14-15页 |
1.2.8 Chen-Jiao-Kim 模型 | 第15页 |
1.2.9 Abdel-Karim-Ohno-Wang 模型 | 第15-16页 |
1.2.10 修正的 OW I-AF 模型 | 第16-18页 |
1.2.11 OW II-AF 模型 | 第18页 |
1.3 管道棘轮效应的研究 | 第18-23页 |
1.3.1 承压管道在循环机械载荷作用下的棘轮效应 | 第18-21页 |
1.3.2 结构热棘轮效应 | 第21-22页 |
1.3.3 含缺陷管道的棘轮效应 | 第22-23页 |
1.4 棘轮边界确定方法的研究 | 第23页 |
1.4.1 现有标准中关于确定棘轮边界的方法 | 第23页 |
1.4.2 确定棘轮边界的非弹性分析方法 | 第23页 |
1.5 分析讨论 | 第23-24页 |
1.6 本文的工作及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1.6.1 本文工作 | 第24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压力管道棘轮应变的试验研究 | 第26-42页 |
2.1 Z2CND18.12N 奥氏体不锈钢的常规力学性能试验 | 第26-29页 |
2.1.1 试验条件 | 第26-27页 |
2.1.2 Z2CND18.12N 钢的单轴拉伸试验 | 第27-28页 |
2.1.3 应变循环试验 | 第28页 |
2.1.4 单轴棘轮效应试验 | 第28-29页 |
2.2 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内压直管棘轮效应的试验研究 | 第29-34页 |
2.2.1 试验装置与测试系统 | 第29-30页 |
2.2.2 试验方案 | 第30-31页 |
2.2.3 试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31-34页 |
2.3 面内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内压弯管棘轮效应的试验研究 | 第34-41页 |
2.3.1 弯管材料与规格 | 第34-35页 |
2.3.2 布片方案 | 第35-36页 |
2.3.3 试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36-41页 |
2.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本构模型的有限元实现 | 第42-68页 |
3.1 AF 类模型的基本方程 | 第42-43页 |
3.2 基于 Euler 后退法 AF 类模型的塑性应变求解 | 第43-46页 |
3.2.1 计算方法 | 第43-46页 |
3.2.2 一致切向矩阵及试算应变增量的计算 | 第46页 |
3.3 几个典型随动强化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6-67页 |
3.3.1 BKH 模型 | 第47-48页 |
3.3.2 MKIN/KINH 模型 | 第48-50页 |
3.3.3 AF 模型 | 第50-51页 |
3.3.4 Chaboche 模型 | 第51-55页 |
3.3.5 Ohno-Wang 模型 | 第55-58页 |
3.3.6 Abdel Karim-Ohno 及其修正模型 | 第58-60页 |
3.3.7 OW II-AF 模型 | 第60-62页 |
3.3.8 修正的 AbdelKarim-Ohno 模型 | 第62-63页 |
3.3.9 修正的 OW II-AF 模型 | 第63-66页 |
3.3.10 修正的 OW II-AF 模型对应变循环及单轴棘轮效应的影响 | 第66-67页 |
3.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压力管道棘轮应变的模拟与分析 | 第68-91页 |
4.1 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内压直管棘轮效应的预测与分析 | 第68-78页 |
4.1.1 直管棘轮效应的预测 | 第68-75页 |
4.1.2 内压直管在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的棘轮效应预测 | 第75-76页 |
4.1.3 内压直管在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的棘轮边界 | 第76-78页 |
4.2 面内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内压弯管棘轮效应的预测与分析 | 第78-88页 |
4.2.1 弯管棘轮效应的预测 | 第78-86页 |
4.2.2 内压弯管在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的棘轮效应预测 | 第86-87页 |
4.2.3 内压弯管在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的棘轮边界 | 第87-88页 |
4.3 修正的 OW II-AF 模型对管道棘轮效应的影响 | 第88-90页 |
4.4 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局部壁厚减薄及温度对压力管道棘轮效应的影响 | 第91-115页 |
5.1 局部壁厚减薄对内压直管对称循环弯曲棘轮效应的分析 | 第91-97页 |
5.1.1 局部壁厚减薄对内压直管循环对称弯曲棘轮应变的模拟 | 第91-95页 |
5.1.2 局部壁厚减薄几何尺寸及位置对直管棘轮效应的影响 | 第95-97页 |
5.2 局部壁厚减薄对内压弯管循环弯曲棘轮效应的分析 | 第97-106页 |
5.2.1 局部壁厚减薄对内压弯管循环对称弯曲棘轮应变的模拟 | 第97-103页 |
5.2.2 局部壁厚减薄几何尺寸及位置对弯管棘轮效应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5.3 温度对管道棘轮效应的影响 | 第106-114页 |
5.3.1 温度对内压直管对称循环弯曲棘轮效应的分析 | 第107-109页 |
5.3.2 温度对内压弯管对称循环弯曲棘轮效应的分析 | 第109-112页 |
5.3.3 不同温度下管道的棘轮边界 | 第112-114页 |
5.4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确定棘轮边界/安定的非循环方法 | 第115-129页 |
6.1 关于棘轮边界/安定的伪弹性分析 | 第116-121页 |
6.1.1 简单技术方法 | 第116页 |
6.1.2 非循环方法 | 第116-117页 |
6.1.3 弹性模量修正方法 | 第117-118页 |
6.1.4 修正 EMAP 方法 | 第118-119页 |
6.1.5 线性匹配方法(LMM) | 第119-120页 |
6.1.6 虚拟屈服面技术 | 第120-121页 |
6.1.7 几种方法的评述 | 第121页 |
6.2 改进方法 | 第121-127页 |
6.2.1 改进方法的计算过程 | 第121-125页 |
6.2.2 计算验证 | 第125-127页 |
6.3 循环弯曲载荷作用下内压直管和弯管循环边界的确定 | 第127页 |
6.4 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129-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3-145页 |
附录I: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45-147页 |
附录II:AF 类模型的统一形式 | 第147-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