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1页 |
1.1 前言 | 第14-15页 |
1.2 铝和钢焊接与连接的研究现状 | 第15-38页 |
1.2.1 熔化焊 | 第15-20页 |
1.2.2 钎焊 | 第20-21页 |
1.2.3 固相焊 | 第21-27页 |
1.2.4 铝/钢复合板的制备 | 第27-32页 |
1.2.5 铝/铁金属间化合物研究现状 | 第32-38页 |
1.3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38-39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41-47页 |
2.1 轧制连接 | 第41-4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2.1.2 试验设备 | 第41-42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2.2 结合强度评价 | 第43-45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43-45页 |
2.2.2 试验设备 | 第45页 |
2.3 复合板界面反应研究 | 第45-46页 |
2.4 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2.4.1 X 射线衍射物相结构分析 | 第46页 |
2.4.2 金相显微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 | 第46页 |
2.4.3 透射试件制备及透射电镜观察 | 第46-47页 |
第3章 轧制连接界面结合强度评价方法及试样制备 | 第47-68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评价方法原理的提出及测试试样制备工艺设计 | 第47-49页 |
3.2.1 评价方法的原理 | 第47-48页 |
3.2.2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48页 |
3.2.3 试样制备工艺 | 第48-49页 |
3.3 测试试样制备工艺 | 第49-65页 |
3.3.1 钎料合金的研究确定 | 第49-57页 |
3.3.2 匹配搭接板铝合金的研究确定 | 第57-61页 |
3.3.3 试样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61-65页 |
3.3.4 工艺优化 | 第65页 |
3.4 评价方法验证试验 | 第65-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轧制连接工艺参数理论分析及其范围确定 | 第68-78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轧制压力的推导与求解 | 第68-74页 |
4.2.1 轧制压力的推导 | 第69-71页 |
4.2.2 单位轧制压力的微分方程 | 第71-73页 |
4.2.3 轧制压力的求解 | 第73-74页 |
4.3 轧制工艺参数及其范围 | 第74-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轧制连接工艺及界面形成机理研究 | 第78-103页 |
5.1 引言 | 第78页 |
5.2 轧制连接工艺参数对复合板质量的影响 | 第78-93页 |
5.2.1 轧制预热温度 | 第79-82页 |
5.2.2 铝薄膜初始厚度 | 第82-87页 |
5.2.3 压下率 | 第87-90页 |
5.2.4 轧制道次 | 第90-93页 |
5.3 轧制连接界面形成机理 | 第93-99页 |
5.3.1 单道次轧制 | 第93-96页 |
5.3.2 多道次轧制 | 第96-97页 |
5.3.3 界面结合强度变化的讨论 | 第97-99页 |
5.4 复合板的钎焊效果 | 第99-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6章 界面化合物形成条件及对复合板服役性能的影响 | 第103-117页 |
6.1 引言 | 第103-104页 |
6.2 铝/铁连接界面化合物生成规律研究 | 第104-107页 |
6.2.1 铝/铁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 第104-106页 |
6.2.2 铝/铁连接界面化合物结构特征 | 第106-107页 |
6.3 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对轧制复合板性能的影响 | 第107-116页 |
6.3.1 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对界面结合的影响 | 第107-115页 |
6.3.2 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对轧制复合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结论 | 第117-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1-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个人简历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