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处理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章 引言 | 第8-14页 |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漠河地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4-24页 |
| 2.1 研究区位置及气候条件 | 第14-15页 |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4-15页 |
| 2.1.2 研究区气候条件 | 第15页 |
| 2.2 地质概况 | 第15-19页 |
| 2.2.1 研究区地层 | 第15-17页 |
| 2.2.2 研究区构造 | 第17-19页 |
| 2.3 水合物储层成藏特点 | 第19页 |
| 2.4 地球物理特征 | 第19-24页 |
| 2.4.1 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 | 第19-20页 |
| 2.4.2 中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 第20-24页 |
| 第三章 地震探测技术方法研究 | 第24-31页 |
| 3.1 地震技术难点分析及对策 | 第24-27页 |
| 3.1.1 难点分析 | 第24-25页 |
| 3.1.2 对策 | 第25-27页 |
| 3.2 观测系统参数论证 | 第27-31页 |
| 第四章 地震资料的采集 | 第31-62页 |
| 4.1 采集试验 | 第31-53页 |
| 4.1.1 试验目的 | 第31页 |
| 4.1.2 试验思路 | 第31页 |
| 4.1.3 试验内容 | 第31-33页 |
| 4.1.4 试验资料分析 | 第33-51页 |
| 4.1.5 试验结论 | 第51-53页 |
| 4.2 观测系统设计 | 第53-54页 |
| 4.3 测线布置 | 第54页 |
| 4.4 采集质量保证措施 | 第54-56页 |
| 4.4.1 优化激发条件 | 第54-55页 |
| 4.4.2 改善接收条件 | 第55-56页 |
| 4.5 野外资料特征分析 | 第56-62页 |
| 4.3.1 常规资料 | 第56页 |
| 4.3.2 三分量试验资料 | 第56-62页 |
| 第五章 地震资料处理 | 第62-108页 |
| 5.1 原始资料分析 | 第62-76页 |
| 5.1.1 处理试验点 | 第62-63页 |
| 5.1.2 信噪比分析 | 第63-67页 |
| 5.1.3 能量分析 | 第67-68页 |
| 5.1.4 频率分析 | 第68-75页 |
| 5.1.5 静校正分析 | 第75-76页 |
| 5.2 处理难点与重点 | 第76-77页 |
| 5.3 处理思路与流程 | 第77-80页 |
| 5.3.1 处理思路 | 第77-78页 |
| 5.3.2 处理流程 | 第78-80页 |
| 5.4 关键处理技术 | 第80-106页 |
| 5.4.1 叠前去噪 | 第80-83页 |
| 5.4.2 振幅补偿技术 | 第83-85页 |
| 5.4.3 静校正处理技术 | 第85-90页 |
| 5.4.4 纵向提高分辨率技术 | 第90-92页 |
| 5.4.5 精细速度分析与切除 | 第92-96页 |
| 5.4.6 叠后偏移 | 第96-98页 |
| 5.4.7 叠前偏移 | 第98-106页 |
| 5.5 处理效果分析 | 第106-107页 |
| 5.6 数据处理工作小结 | 第107-108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8-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