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 第2章 配电网的继电保护 | 第13-24页 |
| 2.1 配电网的结构特点 | 第13页 |
| 2.2 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 第13-15页 |
| 2.3 继电保护的整定原则 | 第15页 |
| 2.4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依据 | 第15-16页 |
| 2.5 配电网继电保护的原理 | 第16-20页 |
| 2.5.1 电流速断保护 | 第17-18页 |
| 2.5.2 限时电流速断保护 | 第18-19页 |
| 2.5.3 定时限过电流保护 | 第19-20页 |
| 2.6 三段式电流保护的应用 | 第20-21页 |
| 2.7 配电系统自动重合闸 | 第21页 |
| 2.8 自动重合闸与保护的配合 | 第21-24页 |
| 第3章 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 | 第24-40页 |
| 3.1 分布式发电的定义 | 第24页 |
| 3.2 分布式发电分类 | 第24-25页 |
| 3.3 几种分布式发电技术及储能系统简介 | 第25-28页 |
| 3.3.1 风力发电技术 | 第25-26页 |
| 3.3.2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 第26页 |
| 3.3.3 微型燃气轮机 | 第26页 |
| 3.3.4 燃料电池技术 | 第26-27页 |
| 3.3.5 能量存储系统 | 第27-28页 |
| 3.4 分布式发电系统的构成 | 第28-29页 |
| 3.5 分布式电源对短路电流分布的影响 | 第29-31页 |
| 3.5.1 分布式电源在保护上游 | 第29-30页 |
| 3.5.2 分布式电源在保护下游 | 第30-31页 |
| 3.6 分布式电源对电流保护的影响 | 第31-35页 |
| 3.6.1 保护误动 | 第31-33页 |
| 3.6.2 保护灵敏度的降低 | 第33-34页 |
| 3.6.3 保护可能无法识别故障 | 第34-35页 |
| 3.7 分布式电源对配网自动装置的影响分析 | 第35-36页 |
| 3.7.1 分布式电源所在馈线线路故障 | 第35-36页 |
| 3.7.2 相邻馈线线路故障 | 第36页 |
| 3.8 引起非计划孤岛 | 第36-37页 |
| 3.9 串联电抗器消除分布式电源与保护的协调问题 | 第37-40页 |
| 3.9.1 原理分析 | 第37-38页 |
| 3.9.2 算例分析 | 第38-40页 |
| 第4章 分布式发电准入容量的研究 | 第40-54页 |
| 4.1 引言 | 第40页 |
| 4.2 分布式电源的容量介绍 | 第40-41页 |
| 4.3 模型的建立 | 第41页 |
| 4.4 配电网接入DG时短路电流的计算 | 第41-43页 |
| 4.5 准入容量的确定 | 第43-46页 |
| 4.5.1 准入容量的提出 | 第43-44页 |
| 4.5.2 准入容量的计算模型和算法 | 第44-46页 |
| 4.6 大兴安岭地区准入容量的实例分析 | 第46-53页 |
| 4.6.1 单台DG接入的准入容量 | 第48-51页 |
| 4.6.2 多台DG接入的准入容量 | 第51-53页 |
| 4.7 对现有配电网保护的改进 | 第53-54页 |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4-56页 |
| 5.1 结论 | 第54页 |
| 5.2 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