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概述 | 第11-18页 |
一、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概念辨析 | 第11-13页 |
(一)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定义 | 第11-13页 |
(二)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地位 | 第13页 |
二、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 第13-18页 |
(一) 德国的暂缓起诉制度 | 第13-15页 |
(二) 日本的起诉犹豫制度 | 第15-16页 |
(三) 美国的延缓起诉制度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一、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刑事司法上的意义 | 第18-22页 |
(一) 体现了恢复性司法的刑事理念 | 第18-19页 |
(二) 体现了程序分流的司法经济原则 | 第19-20页 |
(三) 体现了非刑罚化的司法趋势 | 第20-21页 |
(四) 体现了刑罚个别化的刑事理论 | 第21-22页 |
二、 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批判及其评析 | 第22-28页 |
(一) 利益保护与程序正当 | 第22-25页 |
(二) 起诉裁量与罪刑相适应 | 第25-26页 |
(三) 司法资源与司法效率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评析 | 第28-37页 |
一、 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沿革 | 第28-31页 |
(一) 实践初步探索 | 第28-29页 |
(二)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 第29-30页 |
(三) 立法肯定 | 第30-31页 |
二、 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 | 第31-34页 |
(一) 适用主体 | 第31-32页 |
(二) 罪名范围 | 第32页 |
(三) 量刑规定 | 第32-33页 |
(四) 酌定因素 | 第33页 |
(五) 程序要件 | 第33-34页 |
三、 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特点 | 第34-37页 |
(一) 附条件性 | 第34页 |
(二) 限制性 | 第34-35页 |
(三) 阶段性 | 第35-36页 |
(四) 义务性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不足 | 第37-43页 |
一、 规范层面上的不足 | 第37-39页 |
(一) 适用主体范围过于狭隘 | 第37-38页 |
(二) 附加条件过于简单 | 第38-39页 |
(三) 救济效力过于模糊 | 第39页 |
二、 操作层面上的难点 | 第39-43页 |
(一) 适用条件标准不明影响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 | 第40页 |
(二) 程序复杂影响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 | 第40页 |
(三) 与相对不起诉的冲突影响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 | 第40-41页 |
(四) 刑事诉讼“流水化”影响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 | 第41页 |
(五) 效力的不稳定影响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 | 第43-50页 |
一、 把握附条件不起诉适用范围,合理扩展适用 | 第43-44页 |
二、 细化附条件不起诉操作规则,提高适用率 | 第44-45页 |
三、 透明附条件不起诉机制,推进司法实践 | 第45-47页 |
四、 优化附加条件,提高司法认可度 | 第47页 |
五、 简化附条件不起诉流程,提升司法效率 | 第47-48页 |
六、 强化外来人员管控,避免不对等效应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