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1 我国服装企业发展现状 | 第7页 |
1.1.2 女装设计综述 | 第7页 |
1.2 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第7-13页 |
1.2.1 女装结构设计方法 | 第7-8页 |
1.2.2 袖结构设计的相关内容 | 第8-10页 |
1.2.3 袖结构的美观性与舒适性评价的研究 | 第10-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 第13页 |
1.5 小结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袖子结构设计 | 第15-23页 |
2.1 袖子的概述 | 第15-16页 |
2.1.1 袖子的起源 | 第15页 |
2.1.2 袖子的发展 | 第15-16页 |
2.1.3 袖子的分类 | 第16页 |
2.2 人体的形态特征分析 | 第16-19页 |
2.2.1 人体的方位 | 第16-17页 |
2.2.2 人体与服装 | 第17-18页 |
2.2.3 上肢的形态分析 | 第18-19页 |
2.3 衣袖的结构 | 第19-20页 |
2.3.1 袖结构 | 第19页 |
2.3.2 合体袖的结构原理 | 第19-20页 |
2.4 合体袖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5 常见配袖方法 | 第21-22页 |
2.6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样衣的制板及样衣的制作 | 第23-38页 |
3.1 日本文化式原型 | 第23-26页 |
3.1.1 文化式衣原型的制图 | 第23-24页 |
3.1.2 袖子的结构制图 | 第24-26页 |
3.2 实验1 面料的性能测试 | 第26-28页 |
3.2.1 拉伸性能的测试 | 第26页 |
3.2.2 悬垂性测试 | 第26-28页 |
3.2.3 褶裥保持性实验 | 第28页 |
3.3 实验2 袖山高、袖山弧线增量和吃势量的关系 | 第28-31页 |
3.3.1 样衣的款式和规格 | 第28-29页 |
3.3.2 袖山高的设计 | 第29-30页 |
3.3.3 袖窿弧线增量的设计 | 第30页 |
3.3.4 样衣分类方案 | 第30页 |
3.3.5 样衣编号方法 | 第30-31页 |
3.4 样衣制作 | 第31-34页 |
3.4.1 袖山吃势的分配 | 第31-32页 |
3.4.2 样板数据采集 | 第32-34页 |
3.5 实验3 袖山高对合体袖造型的影响 | 第34-35页 |
3.5.1 实验条件 | 第34页 |
3.5.2 实验环境 | 第34页 |
3.5.3 实验过程 | 第34页 |
3.5.4 实验结果 | 第34-35页 |
3.6 实验数据处理 | 第35-37页 |
3.6.1 回归分析 | 第35-36页 |
3.6.2 回归分析过程 | 第36-37页 |
3.7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样衣的着装实验与评价 | 第38-46页 |
4.1 评价方法 | 第38-39页 |
4.1.1 评价方法的选用 | 第38-39页 |
4.1.2 李克特量表 | 第39页 |
4.1.3 主观评价标尺的建立 | 第39页 |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9-41页 |
4.2.1 动态造型评价指标 | 第40页 |
4.2.2 静态造型评价指标 | 第40-41页 |
4.3 着装实验 | 第41-43页 |
4.3.1 实验条件 | 第41页 |
4.3.2 实验对象 | 第41页 |
4.3.3 实验动作 | 第41-42页 |
4.3.4 实验过程 | 第42-43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43-45页 |
4.4.1 动态舒适性评价结果 | 第43页 |
4.4.2 动态舒适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4.4.3 静态舒适性评价结果 | 第44-45页 |
4.4.4 静态舒适性分析结果 | 第45页 |
4.5 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