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1.1 低品质煤现状以及褐煤干燥提质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1.2 褐煤中水分的赋存以及其与煤结构间的关系 | 第14-19页 |
1.2.1 煤中水分的反应性 | 第14-15页 |
1.2.2 褐煤中水分的存在形式 | 第15-16页 |
1.2.3 水分脱除和复吸过程中褐煤结构的变化 | 第16-18页 |
1.2.3.1 物理结构变化 | 第16-17页 |
1.2.3.2 化学结构变化 | 第17-18页 |
1.2.4 水分对褐煤利用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 褐煤的干燥提质技术 | 第19-22页 |
1.3.1 蒸发干燥技术 | 第19-22页 |
1.3.2 非蒸发干燥技术 | 第22页 |
1.4 褐煤的干燥特性 | 第22-26页 |
1.5 脱水干燥煤的复吸和氧化行为 | 第26-27页 |
1.6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方案 | 第29-35页 |
2.1 煤样的选择 | 第29页 |
2.2 实验装置及工艺 | 第29-30页 |
2.3 实验用仪器设备 | 第30页 |
2.4 煤样的表征 | 第30-32页 |
2.4.1 静态氮吸附仪 | 第31-32页 |
2.4.2 压汞仪 | 第32页 |
2.4.3 扫描电镜 | 第32页 |
2.5 实验方案 | 第32-35页 |
2.5.1 褐煤干燥实验 | 第32页 |
2.5.2 提质褐煤复吸实验 | 第32页 |
2.5.3 干燥过程中产物气体成分分析 | 第32-33页 |
2.5.4 管式炉的温度校正 | 第33页 |
2.5.5 实验数据处理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干燥温度对褐煤干燥、复吸过程的影响 | 第35-45页 |
3.1 干燥温度的选择 | 第35-37页 |
3.2 温度对褐煤干燥过程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 干燥温度对提质褐煤复吸过程的影响 | 第38页 |
3.4 褐煤干燥复吸后总水分含量的比较 | 第38-39页 |
3.5 样品孔结构的MIP表征 | 第39-42页 |
3.6 样品形貌的SEM表征 | 第42-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煤样粒径对褐煤干燥、复吸过程的影响 | 第45-51页 |
4.1 煤样粒径对褐煤干燥行为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 煤样粒径对褐煤复吸过程的影响 | 第46页 |
4.3 样品孔结构的MIP表征 | 第46-49页 |
4.4 样品形貌的SEM表征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干燥时间对褐煤干燥、复吸过程的影响 | 第51-57页 |
5.1 干燥时间对褐煤干燥过程的影响 | 第51-52页 |
5.2 干燥时间对褐煤复吸过程的影响 | 第52页 |
5.3 样品孔结构特征的氮吸附表征 | 第52-55页 |
5.4 干燥褐煤水分复吸后的总水含量 | 第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环境气氛对褐煤干燥、复吸过程的影响 | 第57-67页 |
6.1 环境气氛对褐煤干燥过程的影响 | 第57-58页 |
6.2 环境气氛对褐煤复吸过程的影响 | 第58-59页 |
6.3 不同气氛下褐煤的热重分析 | 第59页 |
6.4 样品孔结构的氮吸附表征 | 第59-61页 |
6.5 环境气氛对褐煤干燥行为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 第61-63页 |
6.6 环境气氛对褐煤复吸行为随干燥时间变化的影响 | 第63页 |
6.7 CO_2气氛下,褐煤干燥复吸后全水分含量比较 | 第63-64页 |
6.8 样品孔结构的氮吸附表征 | 第64-66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7.1 实验结论 | 第67-68页 |
7.1.1 干燥温度对褐煤干燥复吸过程的影响 | 第67页 |
7.1.2 煤样粒径对褐煤干燥复吸过程的影响 | 第67-68页 |
7.1.3 干燥时间对褐煤干燥复吸过程的影响 | 第68页 |
7.1.4 CO_2气氛对褐煤干燥过程的影响 | 第68页 |
7.2 实验建议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