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页 |
三、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 论文的结构 | 第14页 |
(二)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 | 第15-19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阐释 | 第15-17页 |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概念 | 第15页 |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 第15页 |
三、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 第17-19页 |
一、 有利于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 第17页 |
二、 有利于推进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第17页 |
三、 有利于推进我国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 第17页 |
四、 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 第17页 |
五、 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第17-18页 |
六、 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幸福感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 第19-28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 第19-21页 |
一、 调查的对象、工具和方法 | 第19页 |
二、 调查结果统计 | 第19-21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21-23页 |
一、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 第21-22页 |
二、 农村的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 第22页 |
三、 国家出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惠民政策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8页 |
一、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 | 第23-24页 |
二、 部分优秀传统文化被丢弃 | 第24页 |
三、 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 | 第24-26页 |
四、 消费文化缺少引导机制 | 第26页 |
五、 大众传媒的文化过滤系统不健全 | 第26-27页 |
六、 宣传教育不到位 | 第27页 |
七、 部分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 第28-35页 |
第一节 提高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 第28-29页 |
一、 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 第28页 |
二、 落实行政监督问责制度 | 第28页 |
三、 努力培育文化专职干部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加大重点文化工程向农村社区的投放力度 | 第29-30页 |
一、 进一步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力度 | 第29页 |
二、 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落到实处 | 第29页 |
三、 继续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第29页 |
四、 加强村级文化活动设站建设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切实提高教育培训工作水平 | 第30-31页 |
一、 切实保障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 | 第30页 |
二、 切实加大对农村成年居民的文化培训力度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建立对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机制 | 第31页 |
第五节 引导树立新型文化取向 | 第31-32页 |
一、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设施 | 第31-32页 |
二、 积极开展文化评比活动 | 第32页 |
第六节 完善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机制 | 第32-35页 |
一、 加强对文化产品质量的源头控制 | 第32-33页 |
二、 加强对文化产品定价的监管 | 第33页 |
三、 进一步完善农村网络文化过滤机制 | 第33-35页 |
注释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附件 | 第40-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