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城管执法冲突的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1 社会冲突理论 | 第16-17页 |
2.1.1 现代社会冲突思想之渊源 | 第16-17页 |
2.1.2 现代社会冲突思想 | 第17页 |
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17-19页 |
2.2.1 服务型政府理论的产生 | 第17-18页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18-19页 |
2.3 秩序美学思想 | 第19-22页 |
2.3.1 秩序美学的含义 | 第19-20页 |
2.3.2 秩序美学思想与城管执法的产生 | 第20页 |
2.3.3 秩序美学思想与城市执法职能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我国城管执法的历史以及执法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22-31页 |
3.1 我国城管执法的产生与发展 | 第22-25页 |
3.1.1 城管执法的产生 | 第22-23页 |
3.1.2 城管执法制度的确立 | 第23-24页 |
3.1.3 城管执法的发展 | 第24-25页 |
3.2 我国城管执法冲突主要表现形式 | 第25-28页 |
3.2.1 城管暴力执法 | 第25-26页 |
3.2.2 城管钓鱼式执法 | 第26-27页 |
3.3.3 城管无边界执法 | 第27-28页 |
3.2.4 城管游击式执法 | 第28页 |
3.3 城管执法冲突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28-31页 |
3.3.1 崔英杰案分析 | 第28-29页 |
3.3.2 魏文华案分析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成都市某区某城管执法队现状调查分析 | 第31-37页 |
4.1 成都市某区某城管执法队现状调查 | 第31-32页 |
4.1.1 问卷调查内容设计 | 第31-32页 |
4.1.2 访谈内容设计 | 第32页 |
4.2 对城管执法的现状调查分析 | 第32-37页 |
第五章 城管执法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7-47页 |
5.1 城管执法冲突产生的法律依据原因 | 第37-40页 |
5.1.1 城管执法的法律依据不足 | 第37-38页 |
5.1.2 城管执法不合法律程序 | 第38页 |
5.1.3 城管执法价值不正当 | 第38-40页 |
5.2 城管执法冲突产生的体制机制原因 | 第40-42页 |
5.2.1 体制不健全 | 第40-41页 |
5.2.2 机制不完善 | 第41-42页 |
5.3 城管执法冲突产生的执法队伍及素质水平原因 | 第42-47页 |
5.3.1 城管执法的人力资源不足 | 第42-43页 |
5.3.2 城管执法人员的素质能力不高 | 第43-44页 |
5.3.3 城管执法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 | 第44-45页 |
5.3.4 城管执法的方式方法欠科学 | 第45-47页 |
第六章 化解城管执法冲突的对策和建议 | 第47-52页 |
6.1 树立科学的城管执法理念 | 第47-49页 |
6.1.1 建服务型政府,推服务型执法 | 第47页 |
6.1.2 推崇善治,实行多中心治理 | 第47-48页 |
6.1.3 以人为本进行城管执法 | 第48-49页 |
6.2 加强城管执法的法制化建设 | 第49-50页 |
6.2.1 制定全国统一的城管执法规范 | 第49页 |
6.2.2 严格规范城管执法的法律程序 | 第49-50页 |
6.3 完善城管执法的制度 | 第50-52页 |
6.3.1 理顺城管执法的制度 | 第50页 |
6.3.2 理顺城管执法的机制 | 第50-5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一 | 第57-59页 |
附录二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