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婺剧民间戏班的生存调查与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21页 |
| 一、已有的相关研究与成果 | 第11-19页 |
| (一) 关于中国民间戏班的研究状况和成果 | 第11-18页 |
| 1、专著类 | 第11-12页 |
| 2、兼著类 | 第12-13页 |
| 3、论文类 | 第13-18页 |
| (二) 关于婺剧戏班的研究状况 | 第18页 |
| (三) 本文所使用的资料来源 | 第18-19页 |
| 二、本文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第一章 历史源流与发生背景 | 第21-24页 |
| 一、婺剧的源流沿革 | 第21-22页 |
| 二、婺剧班社(剧团)的发展历史 | 第22-23页 |
| 三、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金华民间婺剧戏班当前生存状况 | 第24-59页 |
| 一、戏班的组织结构 | 第24-32页 |
| (一) 班主 | 第24-27页 |
| 1、演员出身的班主 | 第24-26页 |
| 2、爱戏人班主 | 第26-27页 |
| (二) 人员结构及来源 | 第27-30页 |
| (三) 戏班规则与人员流动 | 第30-32页 |
| 二、戏班的日常生活 | 第32-38页 |
| (一) 作息时间 | 第32-34页 |
| (二) 伙食 | 第34-36页 |
| (三) 住宿 | 第36-37页 |
| (四) 婚姻与家庭 | 第37-38页 |
| 三、戏班的经济运作 | 第38-48页 |
| (一) 写戏人机制 | 第38-40页 |
| (二) 演出合同制 | 第40-43页 |
| (三) 戏班的收入与开支 | 第43-48页 |
| 1、戏金 | 第43-44页 |
| 2、戏金之外的收入 | 第44-45页 |
| 3、演职人员的工资 | 第45-46页 |
| 4、其他开支 | 第46-47页 |
| 5、演职员的其他收入和开支 | 第47-48页 |
| 四、戏班的表演剧目和演出形式 | 第48-56页 |
| (一) 戏单 | 第48-50页 |
| (二) 排练新戏 | 第50-51页 |
| (三) 歌舞小品 | 第51页 |
| (四) 舞台呈现 | 第51-54页 |
| (五) 戏班习俗 | 第54-56页 |
| 1、闹花台 | 第54页 |
| 2、踏八仙 | 第54-55页 |
| 3、扫台 | 第55页 |
| 4、祭台 | 第55页 |
| 5、斗台 | 第55-56页 |
| 五、观众 | 第56-59页 |
| (一) 观众的构成 | 第56-57页 |
| 1、本村及附近周边村子的村民和他们的亲戚们 | 第56页 |
| 2、青少年儿童 | 第56-57页 |
| 3、外来务工人员 | 第57页 |
| (二) 戏迷 | 第57-59页 |
| 第三章 市场化:金华婺剧民间戏班的生存之道 | 第59-67页 |
| 一、文化体制与民间戏班的生存关系 | 第59-60页 |
| 二、政府管理与民间戏班的生存关系 | 第60-63页 |
| 三、婺剧民间戏班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 第63-65页 |
| 四、各方对民间戏班的评价与认识 | 第65-67页 |
| (一) 专家、国营专业院团演员 | 第65-66页 |
| (二) 戏曲学校的老师、学生 | 第66-67页 |
| 结论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